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为燃灯者“燃灯”!守护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

  2022-10-20 18:09:42
分享到:

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昔日“大眼睛”再次走到聚光灯下。31年前,苏明娟在安徽一间简陋教室里读书的模样,被记者抓拍,从那开始,渴望求知的大眼睛就成了“希望工程”的招牌。而多年后她发起设立的助学基金,已参与建设了5所希望小学。

苏明娟的人生经历,正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动人例证。在与希望工程“邂逅”前,她一度面临失学,最终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顺利读完了大学。从茅草屋走入大会堂,从自己“淋雨”到为他人“撑伞”,如今回头来看,那双大眼睛里闪烁着的,有对知识的渴望,有对改变命运的希冀,更有教育公平孕育出的希望之光。

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其实也是时代进步的生动剪影。过去一些乡村,“学校是祠堂改建的,有窗户,但是没有玻璃,上面糊着纸,破了很多洞”“缺老师、缺教具、也缺学生”……再看今天,学前教育资助制度日趋完善,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全面实行,“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最漂亮的建筑是校舍、最美的环境是校园”得以实现;“师范生公费教育”“优师计划”“国培计划”等深入推进,乡村教师队伍稳下来、强起来,“一块屏幕”更让越来越多农村孩子享受到了全国范围的优质教育资源……

数据显示,当下我国95.3%的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因贫失学、辍学已成为历史。点滴细节,真切数据,无不体现着教育公平的历史性跨越,那束希望之光,正让一代代的孩子依靠知识改变命运。

教育公平点亮希望的灯,背后是一个个默默奉献的“燃灯者”。这样的付出与坚守,清晰呈现于另外两名党的二十大代表身上。张桂梅虽身患多种重疾,但始终步履不停,只为“山里的孩子一个都不能掉队”;14年前“背母上学”的刘秀祥,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大山,成为深山学子的“引路人”,为四处劝学他已骑坏了8辆摩托车……“不管山有多高,水有多长,路有多远”,一个个乡村教师用责任与担当,守护着孩子们能读书、读好书的纯真愿望,丰富着他们改变命运的无限可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这让像张桂梅一样在大山深处从教的乡村教师,充满着无限期待。同时,我们也期待着,全社会能以切实行动致敬那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师者,努力改善他们的工资待遇、工作条件等,社会为燃灯者“燃灯”,才有更多“燃灯者”照亮乡村孩子的心灵,照亮教育公平的远景。

(作者:洪洋 责任编辑 徐珊珊)

责任编辑 徐珊珊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