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云

宜昌长江大保护可持续实践艺术展开幕

2022-09-30 21:48:54 
分享到:

9月29日,由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宜昌市人民政府、湖北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长江大保护可持续实践艺术展在湖北宜昌滨江公园灯塔广场举办。

展览持续至10月28日,为期1个月的时间里,将在由工业码头砂场仓库蝶变而成的灯塔广场艺术展厅,从艺术的视角立体呈现长江大保护的宜昌实践。

展览重点聚焦“废物循环、生物制造、文化传承”3大内容,呈现3个鲜明特点:一是在地化。此次展览的内容与宜昌在地物和产业发展高度关联。如,用三峡库区漂浮物作为燃料制备的水泥,用远安香菇菌丝制作的坐凳,用宜红茶渣制作的香皂,用磷石膏制作的家居产品,都是基于宜昌在地废弃物来呈现这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想。二是国际范。邀请坝漆技艺传承人洪克俭、“中国漆画之父”乔十光大师的关门弟子维家等行业大咖和来自美英德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作品参展。特别是聚焦“可持续”主题,很有前瞻性、实验性,比如用血橙纤维3D打印台灯,用回收塑料3D打印家具,都让人脑洞大开,也必将引领行业发展新趋势。三是互动性。展览通过大量的艺术装置和大地艺术创作,与市民形成良好互动,激发了大家共同缔造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的热情。

本次展览邀请许刚、沈彦冰先生担任主策展人,吸引了本土创造、材料乘以设计、小智研发(中国台湾)、洪克俭、Tobia Zambotti(意大利)等30多家国内外参展单位及个人共同参与。包括“希望”“水塔”“旱”和从三峡库区漂浮物、磷石膏、菌丝体变身而成的太阳镜、茶几、坐凳等在内的百余件艺术作品,将为观众开启一场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低碳艺术之旅。展览期间,还将举办长江大保护—可持续论坛、青少年公开课、“三峡蚁工”互访、青年音乐沙龙等多样化互动活动。

从“化工围江”到“江豚逐浪”

“爸爸妈妈,这几个奇怪的大铁罐子是什么?”来自宜昌高新区实验小学的袁懿轩与五只竹编江豚亲密合影后转向另一侧,仔细打量着眼前的钢铁装置。这五台反应釜以及一旁的两座吸收塔是兴发集团淘汰的沿江化工装置,见证了宜昌化工的发展变迁。化工是宜昌第一个千亿产业,曾贡献全市近三分之一的工业产值,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无序发展,也一度让宜昌陷入“化工围江”的困局。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首站到宜昌,作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宜昌立即行动,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完成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实现沿江1公里内化工企业“清零”,推动化工产业高端化、精细化、循环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破解“化工围江”经验在沿江11省市推广。不懈努力换来了长江水质显而易见的变化,而今的宜昌,江面上时常可见成群“长江精灵”在碧波间觅食嬉戏,被称为水质晴雨表的江豚已从“稀客”悄然变成了宜昌人民的“常客”。

从“十年禁渔”到“渔民上岸”

走过沿途的翠绿,一处红黄相间的大型艺术品映入眼帘。作品来自本土创造,是用上千个大型回收水产养殖漂流瓶通过艺术化设计制作而成,致敬长江渔民,走向新生活,拥抱新希望。一旁草地上的长江渔船吸引了不少游客拍照打卡,其中也包括白水港村党总支书记李春梅,她深情回忆“十年禁渔,让长江喘息,为子孙造福。村民积极响应,大力支持,2020年8月,村里186条渔船、360个渔民全部转产上岸,30条三无船舶全部无偿拆解”。宜昌全面落实渔民退捕安置工作,渔船从江中到岸边、从岸边到指定场地统一存放,相继完成渔船评估、签订退补协议、发放退补资金、渔船拆改等一系列工作。按照国家农业农村部和湖北省确定的禁捕范围,全市应退捕渔船1744艘、渔民3410人,全部退捕上岸。十年禁渔,拯救的不只是鱼,更是对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从“废弃物品”到“艺术制品”

不远处,矗立着用6000个废旧矿泉水瓶搭建而成的“水塔”,正诉说着对当下温室效应的反思与思考。“自矿泉水瓶募集公告发出后,每天都有市民群众自发前来捐献。还有很多小朋友组队拎着瓶子来参与我们搭建。我们很欣喜,也希望通过和市民一起创作,来分享知识与行动,让可持续可见”,说起作品的设计制作过程,艺术家沈彦冰有感而发。穿过由城市建筑废弃管道制作的“隧道”,进入灯塔仓库展厅,菌丝体坐凳、茶渣香皂、橘子蜡烛、废弃橡胶家具、可降解生物基代塑材料3D打印花瓶等展品纷至沓来,从无人问津的废弃物品华丽变身为人们身边的艺术制品,生动呈现出艺术+科技匠心铸造的魅力。

长江大保护的宜昌实践不止于此。市委七届三次全会发出了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最强“动员令”,宜昌正着力做优主城、做美滨江、做绿产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独具魅力的滨江公共空间,打造“万里长江最美滨江”。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宜昌在行动。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邓斌 通讯员 谭格格 李琳 责任编辑 何潜彬)

0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