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莫让长江无鱼可捕

湖北日报  2016-08-25 17:43:13
分享到:

图为:长江下游一处通江湖泊,大量鲚属幼鱼被捕捞贩卖。(高欣 提供)

图为:过度捕捞,令人揪心。

图为:长江中下游一段江面,数十艘采砂船聚集,疯狂采砂。(资料图片 记者 宋枕涛 视界网 周强 摄)

图为:意杨犹如“湿 地 抽 水机”,大量消耗地下水。 (视界网陈保忠 摄)

湖北日报讯 记者 胡汉昌 周芳 廖志慧 赵峰 通讯员 毕永红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视界网 王祖满 摄)

1月 5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看到这则消息,83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鱼类专家曹文宣有些激动。“ 农 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已来函,要征集加强长江生态养护政策的建议。”曹文宣感慨,长江渔业资源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应开发有度、建设有序。

长江捕捞年产量已不足10万吨

院士呼吁:休渔十年

你知道吗?6000多公里的浩荡长江,天然水域捕捞年产量不足10万吨!

这是一个令长江蒙羞的数字。要知道,我国淡水产品的年产量已达3100万吨以上。

“为什么过去能吃上十多斤重的大鱼,现在却只能吃一两斤重的小鱼?这都是过度捕捞长江鱼类所致。”早在2006年,曹文宣就呼吁,为让长江鱼类休养生息,应在长江实行长期禁渔,至少休渔10年。

他说,长江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成鱼一般在5公斤以上,一条能够产卵的青鱼至少要3年才能成熟。虽然长江中下游每年4月至6月禁渔,但7月开禁后,仍有大量幼鱼遭到捕捞。

曹院士的学生高欣提供的一幅图片触目惊心。在一处通江湖泊处,密密麻麻的竹竿撑起了“迷魂阵”,再小的鱼,也无法从这天罗地网中逃生。“鱼儿不会‘倒车’,一旦进入‘迷魂阵’,就只能顺着围网向前游,最终自投罗网。”高欣说。

去年,高欣和同事们在水产市场买下2公斤渔民捕捞的幼鱼。清点一上午,发现种类多达数十种,总尾数超过1万尾。“一尾幼鱼的身长还不及我小拇指的指甲长,最多也就刚刚满月。”他痛心地说。

2008年,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曾评价,中国对世界有两个重大贡献,一个是成功控制人口增速,另一个就是淡水渔业。

然而,现在长江淡水渔业却成了稀缺资源。“长江作为全国淡水渔业最重要的种质资源库和卵苗采集场,近年来四大家鱼卵苗发生量监测数据徘徊在1亿尾左右,仅相当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监测量的0.3%。”曹文宣说,“长江陷入了越穷越捕、越捕越穷的恶性循环。”

尽管已呼吁多年,他仍建议,长江实行长期禁渔,采取多种途径让渔民转产。当资源得到恢复后,可开展游钓业或限制捕捞规格、数量的捕捞业。

护地刻不容缓

意杨对湿地的伤害不可逆

意杨,原产于意大利,落叶大乔木。近年来,随着意杨经济效益凸显,推广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流域,许多地方将意杨作为“退耕还林”的主要树种,种植范围从防护林扩展至沿江滩地、水田周边、鱼塘堤坝等。“很多人不清楚,意杨犹如‘湿地抽水机’,大量消耗地下水。”曹文宣说。

2012年,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曾通过一年的盆栽实验证明,意杨根系对氧气需求量较高,能够通过根系活动的自我调节大量消耗地下水。一株10年生、重量为700公斤的意杨直接消耗水量27.73吨。实验小组根据所测数据推算,在不考虑降水和补给的情况下,相当于使100平方米土地的地下水位下降1米;按每亩种植180株计算,每年耗水量近500吨。

曹文宣介绍,前几年,有沿江省份推出《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规划意杨种植面积要达到60万公顷。这意味着,该省每年将有44.92亿立方米的地下水被蒸腾到空气中,相当于8个梁子湖的湖容。“泛滥的种植,严重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这种伤害是不可逆的。”曹文宣说。

湖北大学实验小组介绍,有三个区域不能种植意杨。纳入国家和省保护名录上的湖泊以及周边保护区,这是长江之肾;贫瘠水源地,种植意杨会导致荒漠化;国家确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他们建议,在长江岸线及滩涂上种植意杨要适度控制规模,鼓励多种植适应本土的经济植物,如油茶、竹子等,要注重植物的多样性。

22年沉砂一年挖光

疯狂采砂是断子绝孙的生意

江砂富矿吸引着无数逐利者。有人说,采砂是个“一本万利”的行当。

长江边,这样的画面屡见不鲜:江中的砂石伴随着江水,源源不断地被吸进运砂船,再通过传输带输送到岸边。大大小小的河道,因乱采滥挖而千疮百孔。“不能再疯狂采砂了,那是断子绝孙的生意啊!”曹文宣痛心疾首,“目前我国的采砂业是盲目的、过度的、不可持续的,是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的。”“2005年至2006年,我国砂资源的年消费量约为26亿立方米,人均2立方米。预计到2030年,总消费量将达到39亿至54亿立方米,人均3至4立方米。”他介绍,从全国范围来看,大规模的采砂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中下游干流、支流和通江湖泊。

2012年至2014年,以曹文宣院士为首的团队曾多次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支流和通江湖泊的采砂情况进行过调研,结果令人震惊——

有一个省,境内的长江水域共有采砂船3701艘,无证占比42%;砂场2979个,无证占比51%。

一个著名淡水湖,每年沉砂量约为1030万立方米,但早在2006年,年均采砂量就达到了2.36亿立方米。也就是说,该湖一年的采砂量相当于22年的沉砂量,至今连续10年高强度的采砂,已经将200多年的沉砂采集殆尽。

曹文宣介绍,疯狂采砂的危害有三方面:引起河道改变、护坡坍塌、航运阻塞等;使底泥中的营养盐和有毒物质释放到水中,破坏地下水层和地表水层;使水下动植物的生存资源遭到破坏,导致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濒危物种的灭绝和种群衰退。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挖砂问题,关键是政府放长眼光。”曹文宣说,采砂是暴利产业,一些地方政府为提高财政收入,竞相拍卖砂石资源和开采权。“比如,长江中下游一县,2009年砂石资源的出让费和开采税费占据该县GDP的三分之一。2013年底,一县3次公开拍卖2万亩通江湖泊水面10年的开采权,标价达14.5亿元。”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国和欧盟都制定了专门针对采砂业的法律和法规,但在我国还处于盲区。”曹文宣呼吁,只有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监督、管理采砂业,斩断少数既得利益者的产业链条,才能使采砂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共建美丽家园。

疏通“中梗阻”,保护长江生态

“荆汉新水道”可一举多得

长江干流总长6300公里,能够连续通航的里程不到3000公里。专家总结了三大难题:连续性差、通达性差和航运设施落后。

长江中游流域,受三峡大坝影响,通航能力严重落后于现实。2011年,大坝通过量提前20年达到1亿吨的设计能力。另外,长江中游航道水深长期只有3.5米左右,“中梗阻”现象严重,万吨级船队通行必须进行减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为破解难题,湖北联合湖南、江西、安徽全力推进“645”工程(注:武汉至安庆航道水深6米、宜昌至武汉4.5米),目前已被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

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钮新强为首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以“荆汉新水道”为主体的宜昌至武汉6米深水航道建设方案。该方案建议,从宜都松滋口引长江水至荆州观音寺船闸,再从观音寺船闸修建人工运河连接江汉平原东荆河,东荆河再由簰洲湾新滩口处并入长江主水道。

曹文宣看好这个方案。他认为,除了从交通运输方面有效破解“中梗阻”之外,还最大限度地支撑了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保护了长江生态资源。

在他看来,该方案一可以避免长江干线航道过度整治对白鳍豚、江豚、中华鲟等国家重点保护水生动物生存环境的直接破坏;二可以大量分流长江干流船舶,大幅降低船舶密度,减少船舶对长江的污染;三有利于长江中游珍稀水生生物和四大家鱼的生产、繁殖;四可以向区域河湖水系补水,为洞庭湖、洪湖湿地生态修复创造条件。

多次谏言“救”了赤水河和茅台酒

莫让长江变成巨大的“水库群”

“一条赤水河,千里美酒香。”

这是著名作家莫言在赤水河边写下的诗句。说起来,赤水河能保持“美酒香”,曹院士多年前的谏言功不可没。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曹文宣意外得知赤水河五马河口准备兴建一座水电站,正式动工指日可待。他敏锐地意识到,水电站兴建后,有可能严重影响赤水河下游乃至长江的水质,他多次谏言,该工程最终未上马。“五马河口下游5公里就是茅台镇,赤水河是茅台酒厂的水源地,没有这一汪清水,茅台酒早就变了味。”曹文宣说。

20多年来,贵州省仁怀县的领导换了一任又一任,但始终将赤水河的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不仅让国酒茅台做大做强,同样给老百姓留下绿水青山。

水电站,一直是沿江地区眼中“投入小、来钱快”的“肥肉”。

曹文宣介绍,2014年底,他曾看到沿江一省份发布的《推动水电科学开发的指导意见》,要在2020年前开工建设一批大中型水电项目和电网重大工程,较大的项目就达14个。“这仅是一例。沿江这么多省市,这些已建、在建、规划中待建的密密麻麻的各级水电站,将完整的一条长江一次次分割。照此下去,未来的长江将成为一个巨大的水库群,不再是一条奔腾、流淌的真正意义上的河流。这对长江的生态链、生态网来说,将是灭顶之灾。比如,高水头水电站下泄的水,水温明显降低,而鱼类对水温很敏感,许多种鱼因此推迟几个月产卵甚至不再有效产卵。”曹文宣说。

川陕哲罗鲑的故事令人深省。

这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珍稀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是青藏高原地区唯一的大型土著鲑科鱼类,在学术、生态、人文、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科研和实用价值,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然而,上世纪60年代以来,相关水域兴修水坝、水电站等水利工程,导致该物种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青海渔业部门曾4次对川陕哲罗鲑进行专项调查,均未采集到活体标本。目前只能通过推测,还有少量川陕哲罗鲑生存在青海玛柯河水域。“别让更多的长江鱼类消失,莫让活水变死水!”曹文宣呼吁。

记者手记

告别九龙治水形成治江合力

长江经济带,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区域之一。

“滚滚长江向东流,流的都是煤和油。”千百年来,母亲河无私地哺育我们,造福我们。

然而,今天的母亲河,难以承受无序开发之痛——

大大小小的水电站分割着她的身躯;

偷偷排污的化工企业污染着她的胸膛;

疯狂采砂、过度捕捞、鱼类栖息地被破坏,湿地被破坏……

白鳍豚、江豚,那些“水中精灵”,正和我们渐行渐远。

为什么会这样?

九龙治水,部门分割、区域分割。多年来,长江治理始终难以突破部门和地方利益的藩篱,难以改变以邻为壑、“有利益的一哄而上,没利益的都往外推”的怪圈。

“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这声音,振聋发聩。

创新,不能重复老路,思想观念要新、发展方式要新;

协调,区域协同发展,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

绿色,生态先行,大力构建沿江绿色生态廊道;

开放,打破地方利益的壁垒,携手保护;

共享,学会在合作中发展,形成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强大合力。

保护长江,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

告别以邻为壑、九龙治水,形成治江合力,母亲河才能永葆生机活力。

责任编辑 周鑫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