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云

洗牙后牙变松、缝变大? 好好刷牙就足够了?

2022-09-28 17:49:50 
分享到:

虽然随着相关知识的大力推广,近年来我国民众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大幅提升,但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还是一不小心就跑偏。举个例子:网上一直流传着很多“良心”建议,提醒大家不要轻易去洗牙,会把牙齿洗坏,使表面出现隐裂纹,导致牙龈退缩、牙缝变大、牙齿松动等等;只要保证一天刷两遍牙,就能保持口腔洁净,根本不需要专门去洗。

说实话,这个建议表面上看说服力真的强,不为别的,一想到洗牙后那久久不去的酸爽,就觉得有道理。可是,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洗牙后的松动、酸软和牙缝变宽

是障碍拆除后原有问题的浮现

洗牙在医学上称为洁治,是一种预防牙周疾病最基本而最有效的方法。2018年,中华口腔医学会提出了爱牙八条,其中一条就是:“为了保持牙齿坚固和牙周健康,最好每年一次洁牙。”

首先要确定一点:洗牙并不会导致牙齿松动、酸软、牙缝变宽等问题。发生不适的真正原因是牙结石和菌斑附着在牙齿表面导致的牙龈萎缩、红肿、出血、牙槽骨吸收、松动、牙根外露及牙间隙(牙缝)增宽等牙周疾病症状。

未就诊治疗之前,牙结石附着在牙齿之间,像胶水一样把牙齿暂时粘住,牙齿表面上好像较稳固;但随着牙结石在牙齿的表面越积越多,体积越来越大,就会压迫牙龈向牙根方向退缩,时间久了,原来由牙龈充满的牙间隙也被厚厚的牙结石填满。

因为牙结石堆积在牙面上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人们通常不太会有异物感。但是在洗牙过程中,清除牙结石占位时,牙缝瞬间就会暴露出来,没有牙结石覆盖的牙根也暴露出来,这个时候人们往往会觉得不适应,产生牙齿酸软、松动,牙缝变宽的直观感觉。

那么,洗牙会把牙齿“洗坏”吗?答案是否定的!目前普遍使用的超声洁治是通过超声波洁治机产生特定频率的高能超声波,它只对牙齿表面的牙结石、色素有效,并不会损伤牙齿,更不可能使牙齿表面产生裂痕。健康的牙齿表面有一层牙釉质,这可是人体中硬度最高的部分,抛光用的橡皮轮材质较软,不会对牙齿造成磨损。

每天两次正确刷牙不能解决牙结石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对口腔健康的定义是:“牙齿清洁、无龋洞、无疼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口腔不健康,口腔中的感染和炎症因子可导致或加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老年痴呆等慢性病,危害全身健康,影响生命质量。

危害口腔健康的的“元凶”是牙面菌斑,它属于细菌性生物膜,是基质包裹的互相粘附、或粘附于牙面、牙间或修复体表面的软而未矿化的细菌性群体。菌斑粘附于牙面,薄而无色,不易观察,去除后不断在牙面重新形成,最终钙化形成牙结石。及时有效地进行牙齿清洁,去除菌斑和牙石,是预防延缓牙周疾病的基础

很多人认为自己每天都有“认真”刷牙,但其实并没有掌握科学的刷牙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牙齿的清洁,难免有些部位刷不到位,尤其是容易忽视牙间隙处和下前牙舌侧的清洁

目前中华口腔医学会推荐使用水平颤动拂刷法:水平颤动主要是去除牙颈部及龈沟内的菌斑,拂刷主要是为了清除唇(颊)舌(腭)面的菌斑。具体操作如下:

将刷头置于牙颈部,刷毛指向牙根方向(上颌牙向上,下颌牙向下),刷毛与牙长轴大约呈 45°角,轻微加压,使一部分刷毛进入牙龈沟内,部分置于牙龈上,以 2-3颗牙为一组开始刷牙,用短距离水平颤动的往返动作,加压扭转牙刷,刷毛转向牙合。

在同一个部位至少刷 10次,然后将牙刷向牙冠方向转动,继续拂刷牙齿的唇(颊)舌(腭)面;刷完第一个部位之后,将牙刷移至下一组 2-3颗牙的位置重新放置,注意与第一个部位保持有重叠的区域,继续进行下一个部位的刷牙;刷上前牙舌面时,将刷头竖放在牙面上,使前部刷毛接触龈缘,自上而下拂刷。刷下前牙舌面时,自下而上拂刷;刷咬合面时,刷毛指向咬合面,稍用力作前后短距离来回刷。

掌握了正确的刷牙方法,我们还要选择合适的牙刷:刷头小,刷毛质软,毛端磨圆,毛束以 3-4排为宜,牙刷柄便于握持;牙膏尽量选择含氟牙膏,氟化物沉积在牙齿表面可以增强牙齿的再矿化能力。

每次饭后刷牙,每天 2-3次,每次有效刷牙至少三分钟。如果没有条件每次饭后刷牙,至少也要保证漱口,而睡前则一定要刷牙。牙齿邻面清洁要辅助使用牙线、牙间隙刷

然而,刷牙是无法去除菌斑钙化形成的牙结石的,在已经形成牙结石的情况下,就要到正规医院洗牙。牙结石含有大量细菌毒素,长期滞留会导致牙龈炎甚至牙周炎。一旦确诊为牙周炎,还要进行牙周序列治疗,而洗牙是牙周基础治疗之一。所以,一定要为自己的口腔健康负责,不要盲目排斥洗牙。


来源:青岛新闻网

湖北广电大健康发展中心图文编辑:梦菲

233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