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之后,天气渐凉,气候干燥,人们很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咳嗽少痰、声音嘶哑、鼻燥出血、大便秘结、皮肤瘙痒等症状。这正是秋季燥邪较盛耗伤人体阴津所致的“燥”象。
中医上认为秋季当养肺润燥,沙参便是一种最常用的养肺润燥的中药,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沙参有南北之分,它们虽功效相近,但略有不同,还需辨证使用。
沙参的种类及入药历史
沙参源于两种植物,一种为桔梗科轮叶沙参或沙参的干燥根,一种为伞形科珊瑚菜的干燥根,分别称为南沙参和北沙参。
南沙参,又名白沙参、泡沙参等,常生长于海拔600-2000m 的草地和林地,或岩石裂缝中,春、秋二季采挖;北沙参,又名海沙参、野沙参、莱阳沙参、辽沙参等,野生于海边沙滩,或培植于濒海沙土或沙质土壤,夏、秋二季采挖。南沙参的入药品种较多,有10余种以上,分布也较为广泛;而北沙参仅为上述单一品种,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地。
沙参作为药用品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此后至唐代以前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沙参虽未明确区分品种,但北沙参或已出现,南、北沙参品种可能存在长期并用的情况。
从我国已知最早的版刻药物图谱—北宋苏颂的《本草图经》中发现,最早从宋代始,南、北沙参名称虽未独立,但品种之显著差异已清晰可辨。至清代张璐在《本经逢原》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沙参有南北两种之分,北方产者质地坚硬性质寒凉,南方产者较北方产者药效轻微。此后沙参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开始区分南北。
南北沙参入药的区别
南沙参质地轻,其最显著的形态特征是根特别松泡似肺。而北沙参的根特别沉重,因其产于北方沿海地区沙土,被称为北沙参。
南沙参味甘,性微寒,归肺、胃经,具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化痰益气的功效,用于肺热燥咳,阴虚劳嗽,干咳痰黏,胃阴不足,食少呕吐,气阴不足,烦热口干等症。
北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具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胃阴不足,热病津伤,咽干口渴等症。
一般认为两药功效相似。但南沙参专长于“入肺”,偏于清肺、祛痰、止咳,用于治疗肺热阴虚所致的燥咳、痰少、痰枯,还可清心火、除烦热、养心安神、疏肝解郁、祛风止痛、燥湿止痒、杀虫解毒等。
北沙参则专长于入“胃”,偏于补肺气,养胃阴,用于治疗热病伤津引起的口渴、口燥、舌干等症,还可配伍其他中药,治疗心肌病、心律失常等心脑血管疾病及肝部疾病、糖尿病、中耳炎等。
南北沙参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差异
现代研究表明,南沙参中普遍含有多糖、萜类、酚酸类、香豆素、甾醇、挥发油等化学成分,具有镇咳祛痰、抗氧化、抗衰老、免疫调节、抗辐射等药理作用。
北沙参中主要含有聚炔类、苯丙素类、黄酮类、甾体、萜类等化学成分,其中,聚炔类和苯丙素类是北沙参的两大特征性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脂肪形成、神经保护、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
结语
沙参用于治疗阴虚肺燥有热之干咳少痰、咳血或咽干喑哑,以及胃阴虚有热之口干多饮。可单独使用,也可配伍玉竹、百合、灵芝、杏仁、麦冬、甘草等中药来使用。但是有一些禁忌:风寒咳嗽者禁服,脏腑无实热,肺虚寒客之作嗽者,勿服。此外,传统上讲,沙参不宜与防己、藜芦同用。
来源:人卫健康
湖北广电大健康发展中心图文编辑: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