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从在鄂央企中国航天三江集团了解到,今天上午,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两颗试验卫星发射升空。这是自2017年成功实施首次发射任务以来,该型火箭已执行18次飞行任务,将29颗卫星送入太空见证了航天三江商业航天产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成为中国航天领域的新名片。
乘东风,抢占发展先机
随着世界航天经济的迅猛发展,商业航天产业逐步成为世界发达国家优先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据有关资料显示,2021年全球航天产业收入高达6000多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占比高达80%,成为带动全球航天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只有超前布局,才有可能抢占发展先机。
“当时大家预测,具有发射快、低成本等优点的固体运载火箭,早晚要成为航天发射领域的新宠。”航天三江对小型固体运载火箭的研发,最早可追溯到10年前。在航天科工的大力支持下,航天三江组建研发团队,开展系列科研攻关。从诞生之时起,这型火箭便被注入快速、灵活、经济的基因。
快人一步,梦想之舟。2013年9月25日,快舟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快舟一号卫星”。该火箭是世界上首个星箭一体化设计,我国首个具有快速集成、快速入轨、栅格翼舵面等创新特点的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升空不到两小时,便引发全球航天大国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
“快舟一号”卫星主要用于各类灾害应急监测和抢险救灾信息支持,曾参与马航失联客机搜寻,为云南鲁甸地震、巴基斯坦地震等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提供了大量的影像观测资料。
首次出场,快舟火箭便迎来高光。一年后,快舟二号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将“快舟二号卫星”发射升空,创造当时我国航天发射最快纪录。
2015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出台,当年被称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我国商业航天迎来爆发式增长,航天三江在商业航天大道上开始奋力奔跑。
“商业发射有了专属‘经纪人’”“中国版的Space X诞生”,2016年2月,航天三江组建国内首家以商业模式开展研发和应用的专业化火箭公司。该公司以快舟系列固体运载火箭为支撑,专业从事运载火箭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面向国际和国内承揽商业发射服务。公司成立仅两个月,便签订首个商业航天发射服务合同;同年11月,又收获亿元订单。
2016年8月,“商业航天发射与卫星应用技术湖北省工程实验室”“商用航天先进复合材料湖北省工程实验室”分别设立,为航天三江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再添“助推剂”。
“武汉商业航天事业,始于快舟火箭。”2017年1月9日,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完成我国首次商业运载火箭发射服务。当年4月,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正式开建,航天三江火箭公司成为首家入驻产业。该基地是我国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在大力开展运载火箭研制和发射服务的同时,航天三江面向物联网、大数据等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布局微小卫星研制领域,2017年1月,成功发射“行云试验一号”卫星,当年底组织成立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天基物联网(行云工程)建设。
敢追梦,创新“快舟模式”
“从运载火箭产品运抵发射场到完成发射任务,最快只需要7天时间,而发射当天从技术区转场到发射区完成发射,整个发射区流程不到4小时。”快舟系列火箭采用车载移动式发射,具有快速响应、快速集成、快速发射的特点,减少了对发射塔架的依赖,对发射场保障要求进一步降低,还能“一箭多星”,能够满足卫星商业化高密度、快速发射的需求。
2019年12月7日,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6小时内在同一发射场完成两次航天发射,创造了中国航天的新纪录。
中国航天科工党组书记、董事长袁洁表示,要深刻认识国家发展航天基业的重要性,坚持市场化、全球化的原则,加快推动航天产业发展。近期目标要确保航天发射次次成功,夯实发展基础,赢得用户信任;长期目标要将核心关键技术牢牢抓在手中,通过多种方式打造人才高地、创新高地。
近年来,航天三江坚持社会资源和自身发展需求相结合,牢牢把握“社会性总体院、总体部和总装厂”的产业功能定位,开创了“航天质量管理+民企经营体制”的“快舟模式”。
好的项目能让投资人主动追着跑。2017、2022年,火箭公司先后开展两轮增资,共募集社会资本27.855亿元,集中资源做大做强航天产业集群。早在2017年,航天三江就联合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引导基金、武汉市政府投资平台及其他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了总规模100亿元的长江航天产业基金,为产业基地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资本支持。同年4月24日,航天金租公司设立,为商业航天各类企业提供全周期的融资租赁服务。
中国航天三江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冯杰鸿告诉记者,他们要充分发挥好国有控股商业航天企业“跨界”优势,将国有企业体制、品牌、信誉优势和商业航天企业机制灵活性优势有机结合,在产品定位、运营机制创新发展方面取得突破。
“快舟模式”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市场参与,引入民营企业高效、灵活的经验及技术,采用国际通用接口和标准化思维,在满足国内外发射需求的同时,大大缩短研制、准备周期,降低发射成本。
目前,在快舟火箭产业园,“快舟”可进行“一站式”生产。在综合厂房,进行分段制造和组装;在总装测试厂房,对全箭进行测试。测试无异常的火箭就发运到外地进行发射。这改变了过去需要多地协同生产的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武汉造”火箭也将带动华中地区乃至长江中下游航天产业的发展。
赴山海,锻造履约铁军
快舟火箭的成长之路,离不开一支铁打的试验队伍。
“今天几度哽咽、激动不已,航天人的荣耀感和自豪感溢满心间……”2020年5月12日,快舟行云联合试验队队员小史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话。当天,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将“行云二号”两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快舟行云首次“合体”。发射阵地上,“英雄武汉 伟大中国”和“致敬医护工作者群像”的箭体喷涂赫然醒目,航天人以特有的方式,向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和广大医护工作者致敬。
“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航天发射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数百个部门的紧密协作,每一次履约都是一次重大挑战。2020年初,疫情打乱了星箭“合体”的原有计划,发射任务被迫推迟。时间不等人,航天三江迅速组建“联合试验队”,通过“云调度”,开启披荆斩棘之路。
在远安,经过40余台次车辆的往返运输,红阳公司61名突击队员6天内完成产品装车发运任务;在黄沙漫卷的戈壁滩上,随箭出征的先遣队员在火车上滞留了十余天,依然在坚守;为了共同的目的地,分散在湖北省外的九部、行云公司、火箭公司等单位的试验队员从五湖四海出发,经历“人在囧途”,一夜奔袭几千公里;隔离期满后,穿着隔离服、戴着护目镜,大家接力奋战……“风雨”中日夜兼程,脚步不停,最终换来任务的圆满。
“最初发射,试验队往往需要100多人,现在经过流程优化,人数大幅缩减,几十个人就够了。”技术专家老姚是试验队的常客。据他介绍,为快速响应用户需求,近年来,航天三江快舟火箭研制团队提前进行通用部组件批量化投产,通过规模化批生产,固化工艺状态及质量监督策略,并进一步降低成本。对于定制化研制工作,合理策划,统筹安排,基本可以做到多任务并行研制和保障。如此,虽然试验队逐渐“瘦身”,但快舟速度依然不减。
2018年9月29日,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微厘空间一号系统S1试验卫星,从接单到发射仅129天。2019年8月31日至12月7日,3个月,快舟火箭连续完成5次“太空快递”的密集“发货”。一次次的快速履约有力诠释了“快人一步,梦想之舟”的响亮口号。
“快舟”的精彩亮相离不开“功勋”发射车,它们产自万山公司,多次奔赴酒泉、太原、西昌发射场,为快舟火箭提供服务。每次完成任务后,经过短暂休整和保养,便重新踏上护“箭”之路。在不同的发射环境下,不论是“金牌”火箭,还是给力团队,亦或是保障“神器”,都表现得非常出色。
集结,奔赴,坚守,冲锋……每一次发射,这样的履约“大剧”都在上演。随着“太空快递”订单的不断增加,属于这群追梦者的精彩还将继续。
一步步走来,从跟跑、并跑到领跑,航天三江确立了商业航天发射及应用的国内领军地位。未来,她还将在奔赴星辰大海的道路上继续阔步前行。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徐嵬毅 通讯员 谭青海 吴冰玉 责任编辑 郑淑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