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云

蒋力余 | 赏析:言恭达《创作让城市更美好》大草长卷

2022-09-20 15:22:30 
分享到:

《世博长卷》局部

梦圆九域谱新篇,智慧花开万国妍。

海上潮生情动月,漫挥丹愫洒云笺。

书法创新的路在何方?应在语言的雅化、书境的诗化、时代感的强化、综合修养的优化。书法语言的雅化是指广取博采、丰富古雅。最近某位大师在网上发表惊世之论:只有彻底推翻传统,书法的创新方有可能。他的意思是说古人写得太完美了,今人无法超越。这位先生认为书法的求新求美,是单纯的技法问题,此说未免英雄欺人,不敢苟同。书法创新不能离开技法本体这是对的,而高境的追求还是体现在鲜明个性、浓郁诗意与强烈的时代感,不能单纯在技法层面搞一目之罗。言恭达的创作具有典范性意义,他的创作不仅仅是技高一筹,而是识高一筹,读其《创作<让城市更美好>大草长卷感赋》一诗,抒情深挚,意象清雅,意境宏阔,旨趣幽邃;品其《世博长卷》,清光四谢,气势豪纵,意象瑰玮,格调高华,给人以载体新、技法新、格调新、境界新之审美感受,以热血才情铸就了折射时代风光的清美、瑰美、壮美的艺术经典,对书法创新给人深刻的启迪。

《世博长卷》局部

书法是尚技艺术,技法精湛、语言丰富这是创新求美的必备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书法的高境是在抒情,在诗意,在时代感。中华是诗的国度,高境界的创作应是有形之诗、无声之乐、无色之画的综合表达。大书家不知诗为何物,不知儒释道哲学、美学为何物,不知时代感为何物,单纯克隆古代经典的倾斜角是多少、重接圆是多少,不能遗形取神,不能借古开新,只能照抄照描,甘为书奴,以狂怪粗率为美,这把书法创新的路带向何方?当代“丑书”盛行,最大的失误是没有遗形取神的取法经典,有的先生热衷于以死蛇烂绳、杂草污泥来刺激审美者的感官,把书法审美弄成一件苦差,丢弃古雅诗意与时代感,这应与“西风”的吹拂有关。继承古今中外的文化遗产,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像罗刹海市的人以丑为美。引入西方的行为艺术使华夏民族的古老书艺也变成“转基因”产品,以怪力乱神取代古雅高华,维护文化安全应引起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书法丢弃圆融、清雅、瑰奇、高华之诗意,以狂怪粗率哗众取宠,哪有新美可言,哪有资格谈什么创新?

《世博长卷》局部

其实,单从技法层面而言,先贤留下的书法资源浩如烟海,取法古人若能借古开新、糅以诗意与时代精神,创新的路广阔无边,怎么会弄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呢?“只有彻底推翻传统方可创新”,这种论调很荒谬,对艺术发展产生误导作用。如果这位先生的真实意图是标榜自己的创作已把古人的精湛技法全部汲收,这种狂妄令人实在可笑,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须知继承优秀传统非下真工夫、苦工夫不可。前贤既学古人又有自己的创造,既重技法又重综合修养与时代感。试想,王羲之、怀素、颜真卿完全是取法古人吗?非也!他们取法古人是遗形取神,还有自己的创造。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都是性灵的书写、综合修养与时代精神之表达。就书法资源而言,今胜于古,王羲之见过今人发现的甲骨文、金文、简牍吗?没有。今人可取法的书法资源远远超过王羲之、怀素、颜真卿所生活的时代,为什么说今人已没有创新的空间?这不是危言耸听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应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如果只捧着古人的经典来描模画样,一味克隆古人、神化古人、恐惧古人,只能是生吞活剥,故步自封,这是没有出息的表现,哪有资格谈艺术的创新?

言恭达以大草长卷为代表的艺术创作,体现出语言雅化、书境诗化、时代感强化的美感特征,言恭达的创新具有典范性意义。他的佳构《让城市更美好》(简称《世博长卷》)就是描写时代风光的力作,此卷长达25米,于2010年8月10日在国家博物馆举行捐赠仪式,艺品已为国博收藏。2010年4月30日,上海世博会隆重开幕,此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会规模空前,人们予以高度评价:这是世界级的交流会,是多元文化的精彩绽放。上海世博会彰显了世界人民关注的热点: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导引,亮显城市迅速改变带动发展的一切,在先进科技与叠升中交流出各种非凡的创意和智慧,激励人们在梦想与实践的运动中不停探索前进!胡锦涛在出席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为各国贵宾举行欢迎晚宴的祝酒辞中指出:“上海世博会将向世界展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正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变化的中国,搭起了中国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同世界交流合作的桥梁。”“上海世博会将书写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交流互鉴的新篇章,也将书写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言恭达以这一历史性文献为思想载体,创作了《让城市更美好》大草长卷。谈及创作动机,言恭达说:“书法是中华文化最典型的艺术形式,在穿越了5000年时空的今天,仍然具有无穷的魅力和独特的艺术价值。这不仅在世界面前显示民族的自豪,更可通过这个世界性的盛会,彰显深厚的中华文化和以科技进步为主要内容的‘世博文化’,与之交相辉映,共谱华章。另外,这个时代要求我们艺术家不再是沉湎于闭门造车,让个人的生活体验提升为一个时代的艺术审美体验,从而实现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理想。”(《抱云堂艺谭》)品赏此作,物化语言能准确追蹑情感的运动,情以物迁,辞随境发,天机罄露,灵源自涌,气势磅礴,意象瑰玮,清光四射,铸就了以白话语体为现代叙述方式的时代经典。佳品书就,感慨万千,记之以诗。细品诗作,从瑰奇的意境和幽邃的理趣中拓展出丰美广阔的想象与联想的审美空间。

“梦圆九域谱新篇”,起笔点题,点明世博会在上海的如期举行,收到了理想效果,圆了中国人民的理想之梦。“九域”:中国别称,源于大禹治水划定九州的传说。上海世博举办之前,已举办过40次,多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举行,其中在美国举办过13次。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圆了我们民族一百多年来举办世博会的美梦,炎黄儿女为之欢迎鼓舞。“新篇”,是指继北京奥运之后在中国举办的又一次举世瞩目的盛会。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树立了我国和平发展的良好的国际形象,促进了上海和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国内其他地区在全球的知名度。

世博会起源于中世纪欧洲商人定期的市集,规模逐渐扩大,商品交易的种类和参与的人员愈来愈多,影响范围越来越大。世博会分两种形式,一种是综合性世博会,另一种是专业性世博会,上海世博属于综合性世博会。世博会参展者向世界各国展示其当代的文化、科技和各种生活范畴的成果,既促进经济的交流,更促进文化的交流。世博会的举办,对经济到生活艺术乃至哲学思想,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届世博会于1851年5月1日至10月11日在英国伦敦举办,内容是展示世界文化、工业科技,14000件展品中包括了一块24吨重的煤块,一颗来自印度的大金刚钻,而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则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的无限想象力。上海世博展示的成果当然很多,如筑节能、新能源汽车、4G移动通信、电子标签等。争取世博会在上海举办,经过了激烈的竞争,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强大。2002年12月3日,在摩纳哥蒙特卡洛举行的国际展览第132次大会上以投票方式决定2010年的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行。“和谐发展”是上海世博会主题的精髓,建立“和谐城市”,努力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多元文化的融合,经济的繁荣与科技创新。

“智慧花飞万国妍”,世博会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创新精神的推进。世博展品都是各国最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以“智慧花”作比喻,甚为形象。“万国”一词,令人想到《周易·乾·彖》中的文句:“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有“天下太平”之义,与世博会的主旨相合。截至2010年4月30日,已有200个国家和45个国际组织参加上海世博会。世博会的特点是举办时间长、展出规模大、参展国家多、影响深远。我国成功举办此次盛会,为上海的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位和市民综合素质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直接带来的经济效应是:推动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的升级与对GDP的贡献效应,增加就业机会以及后续经济效应等许多方面,展示了我国国民的良好素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腾飞,政局稳定,文化繁荣,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和增长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世博会在中国举行,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繁荣产生巨大影响,也增加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申办这一盛会的信心。

“海上潮生情动月”,转句荡开一笔,为盛会的举办而欢欣鼓舞。转句化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之诗意而来,抒发了对世博盛会圆满举办的无比喜悦之情。世博会在暮春时节举行,又恰好是夜晚开幕,这很自然让人想到张若虚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写。张若虚是唐代杰出诗人,《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盖全唐,被闻一多誉为诗中之诗,顶峰中的顶峰。张诗描写的是春夜江滨的景象,意境清丽浩瀚,空灵飘渺。书家以书法意象状绘时代风光的壮丽瑰奇,同在春天,同在月下,同为美景,这种诗意的联想自然打通了。从修辞手法上考察,无疑运用了引用、比喻、双关等手法。

世博的人潮与黄浦的江潮、时代的春潮一起涌动,绽开了智慧的芳甸,形成了欢乐的海洋,多么壮观的景色!张若虚描写了自然之春、生命之春的美景,言恭达歌颂了时代之春、科技之春、智慧之春的盛世,以线条墨彩、典型化意象描写世博盛会祥云卷舒、瑞霭缭绕、人烟阜盛之旖旎风光,讴歌了伟大时代的壮丽多娇、美好明天的花团锦族,给人以美的陶醉与诗意的遐想,豪宕而飘逸,空明而幽邃,绚丽而清奇。“情动月”三字造语新奇,诗人为春夜的月光而打动、而震撼,勾取了超越时空的遐思。“漫挥丹愫洒云笺”,照应诗题,以艺术创作表达对伟大时代、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感恩之情。“漫挥”:纵意挥洒,技法精湛,激情澎湃,天机湛发,水到渠成。“丹愫”:赤诚,丹心热血,指代倾注于艺品中的深情与思想,语出《旧五代史·唐书·李袭吉传》:“凄凄丹愫,炳炳血情,临纸向风,千万难述。”“云笺”:有云状花纹的纸,指代书法长卷。语出周邦彦《蕙兰芳引》词:“更花管云笺,犹写寄情旧曲。”书法高境的营构是情感的表达,理性思维的表达,就大草来说,无论线条的清劲圆畅,结体的诡谲纵逸,气势的磅礴豪纵,还是布局的气息流贯,墨彩的酣畅淋漓,都是创作主体真情、深情、雅情的物化外化,都是幽邃含蓄的理趣的物化外化。

关于言恭达《世博长卷》的美学意义,衡正安说:《世博长卷》“以饱含中国人百年梦想的深情,用近50年的书法功力,选用大草这种神奇、独特的艺术形式,创下了白话文大草长卷的新篇章,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不断强大的科技成就,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崇尚科学的美好愿望。”形式的难度彰显审美的高度,论及语言风格与意境,林凡说:“恭达先生一系列狂草长卷,每每创意的机会多,即兴的情况多,因而造成了一种挥洒无尽、兴味无穷的势,成就了气,而气又排宕出了势。上穷碧落,下达红尘,浩浩长天,冥冥大宇,无所约缚,不见端倪。”(《言体言风独特雄》)其实以白话语体为思想素材创作高境界的艺术长卷这是一大突破。

艺术以典型形象、典型意境来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典型化的原则不仅仅适用于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也同样适应书法、绘画、音乐、舞蹈。以白话文与非文学载体做素材进行书法创作,营构出壮丽瑰奇的艺术意境,这种难度是巨大的,是书家的自我挑战。这种难度体现在不易触发氤氲的灵感,难以进行风格定位,难以捕捉审美意象,这必须进行典型化、诗意化的处理方能调动激情、选择形式、营构意境。

书家的综合修养优异,语言的精湛丰富与空间分割的手段出神入化,故而进入创作成功地进行了典型性的诗化处理:化俗为雅,化浅为深,化散为聚,化平为奇,化理为诗,抒情既从正向切入,又从侧向切入、移情切入,方能创造出五色纷披、壮丽妖娆的空灵妙品。此诗实际上是艺术家创作《世博长卷》的感言。从诗作主旨而言,对中国人民期盼一百多年的世博会终于在上海圆满举办而感触良多: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终于摆脱了积弱积贫的困境,迈向了繁荣富强的时代,我们不但在政治上出现了民心凝聚、生机勃勃的景象,而且在经济上也是飞速发展,欣欣向荣,而今与世界各国人民熙来攘往,兴旺景象如春潮汹涌。

诗人是时代的歌者,他为时代春光深深陶醉,要用精湛的艺术、典型化的意象、瑰奇的意境物化为纸上的风光。诗人养气蓄势,调动生命的潜能创造了如大河奔流、如巨龙飞动、如楼阁嵯峨、如彩虹飘拂的大草长卷,在技法上以篆入草,吸收了“二王”草书的古雅和厚重、张旭大草的恣肆和纵放,怀素大草的畅逸和迅疾,更运用了黄庭坚长线条的特色,渲染出王铎草书的墨韵变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语言和瑰玮意境。同时也暗示读者:书法创作决不是单纯的技法问题,古人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个道理与书法相通,书法家师造化是为人生而艺术,从社会生活、自然万象中拓展灵源,这种美的创造、意境的拓展是无穷无尽的。

诗人的创作是热血丹心的艺术表达,读来我们仿佛回到了“海上明月共潮生”的难忘时刻,也仿佛看到激情飞溅、意象瑰奇、意境幽邃的《世博长卷》,深切感悟到世博主题的“和谐”理念。《奥运长卷》的确是诗意浓郁、大气磅礴、风格清逸的具有史诗价值的艺术经典,表达了书家尚崇高的美学理想。什么是真正的创新,这给我们以具体的深刻的启迪。试和原韵吟成小诗一首作结:“万国同歌世博篇,风行雨散墨花妍。外师造化天机发,时代风光入锦笺!”

0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