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生活中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精神心理疾患对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的两大“杀手”。
一些患者在确诊冠心病后常常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时常出现明显的胸闷、心悸、喘不上气、全身发抖、甚至大汗淋漓等等症状。
但这类患者往往没有严重的冠心病,为何出现上述发病症状呢?
或许是患了“双心病…
什么是“双心病”
所谓 “双心病”,即 心理心脏病。
以往医生把这种情况诊断为“心脏神经官能症”,因为它主要和心脏自主神经调节有关。随着研究的深入,心脏神经官能症已经不能涵盖功能性心脏病的所有范畴,因此,目前这种疾病被称为心理心脏病,又称“双心病”。
研究表明,目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中,合并有抑郁、焦虑等心理病症者高达70%左右,这些病人需同时诊疗两种“心病”。
“双心病”有哪些种类
1、心理心脏病可以独立存在
这类患者没有患真正的心脏病,主要是心理、情绪、精神的问题引起了类似心脏病的症状,患者一旦发作,就像心脏病发作一样。
2、心理心脏病与心脏病合并存在
由于性格、遗传或环境等原因,患者处于非常强烈的不良情绪和精神压力之下,其心脏就会出现损伤,发生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等。
这类患者需要治疗心脏病,但其也存在心理问题。
一般而言,这类患者往往是 心理问题在前,心脏问题在后。
3、心脏疾病的应激性打击而引发的心理改变
例如,有很多冠心病患者在做了支架、搭桥手术后,虽然血管重建很成功,心电图检查结果也提示心脏供血良好,但患者就是觉得不舒服。
患者会说:“手术之后,医生都说很好,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却觉得症状越来越重了。”
这种情况往往是 先有心脏病,再有心理问题。
冠心病患者更容易患双心病
临床发现,焦虑抑郁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发生率为18%~60%。焦虑抑郁状态和重症抑郁状态都会增加冠心病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它也是冠心病生理进展中一个独立高危险因素。
研究发现,抑郁使冠心病患者2 年内死亡风险增加1.24 倍,远期死亡风险增加78%。
实际上,焦虑抑郁障碍患者本身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
相关研究表明,焦虑应激和某种行为类型与促发冠脉痉挛有关,紧张、恐惧、焦虑、愤怒等情绪因素对冠脉痉挛的发生起主要促发作用,从另一方面增加了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哪些人群易患“双心病”
1、更年期女性
在绝经前后,女性的激素水平下降,会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心脏症状。
若在这个时间过渡不好,慢慢地就真的由心病变成了真正的心脏病。因为内环境紊乱,激素对整个血管的损伤就有可能是不可逆的。
2、更年期男性
处于更年期的男性也面临类似的情况。50 多岁的男性,由于雄激素水平下降,常常会觉得力不从心。
由于工作的压力尚未解除,又没有适当调整,渐渐地就可能会出现各种心脏问题。
3、高度紧张的职业人群
长期从事高危作业,难免会出现心理上的紧张情绪,时间长了可能会演变成心理心脏病。
4、抑郁症、焦虑症患者
抑郁症患者往往体内五羟色胺不足,而这种情况恰恰会引发血管的损害;其次,患有抑郁症的人往往不爱活动,干什么都没有精神。
然而, 常年的久坐、静坐,导致血液流通不畅,很容易引发心脏病。所以,抑郁症患者很多是因心梗事件死亡的。
5、特定性格人群
有些人往往 爱着急、易敏感、性格内向,承受很大的压力却不发泄。
这些人体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容易被激活,分泌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增多,从而引发血管收缩,容易导致冠状动脉血管的损害。
双心病患者的日常调护
关注气候
在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要注意避免受凉感冒,以防感染呼吸道疾病,加重心脏负荷。
适量运动
适量的运动对预防冠心病是有好处的。需注意避免在气温较低时外出锻炼。
心态平和
情绪波动会增加心脏负担,从而诱发或加重冠心病。因此,心脏病患者要学会保持平和心境,节制情绪变化。
如果患者已出现上述症状,最好去医院及时就诊。
此外, 冠心病患者应积极防治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如有不适,马上就医。
来源:中国公众健康网
湖北广电大健康发展中心图文编辑:杜若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