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缔造强县工程丨多措并举 全力以赴夺秋粮丰收
湖北早稻: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
早稻,是全年水稻生产的首战。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湖北早稻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三个重要指标均实现增长。
今年,湖北早稻播种面积达到189.49万亩,总产15.14亿斤,每亩单产399.46公斤,分别比去年增加9.16万亩、0.86亿斤和3.66公斤。
政策发力增面积
面积增加,源于政策发力。今年,湖北首次争取到农业农村部双季稻轮作试点项目,在10个县开展早稻生产示范20万亩、带动恢复10万亩。同时,继续将早稻生产纳入稻谷补贴,对于中稻改种早晚双季稻的农户补贴资金达9000万,全省早稻面积迎来恢复性增长。黄冈浠水今年的早稻面积就从13.61万亩增加到16万亩。
黄冈浠水县关口镇凉亭村种田大户 郭剑峰:“去年全部种植中稻,今年种了100亩双季稻,今年早稻收割了11万斤稻谷,加上今年政府补贴每亩补贴300块钱,这100亩增收10万块钱左右。”
黄冈浠水县农业农村局农艺师 綦征:“种植双季稻比种植传统一季中稻,亩增稻谷250至300公斤左右,效益高了,农户也很愿意种早稻。”
良种良法增单产
单产增加,则源于良种良法的普及。早稻主产区荆州、黄冈大力开展“看禾选种”,两地优质品种应用比例达到90%以上,全省早稻优质品种占比较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在咸宁,早稻大户、示范基地和重点村实现了轻简高效栽培新模式的全覆盖。不少农户家的早稻,亩产从九百斤增长到一千多斤。
咸宁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 冯伟:“优质早稻品种的主推率达到95%以上,推广无人机飞播、药剂拌种、早稻麻地膜育秧等新技术,确保早稻壮苗下田,全力提高早稻单产水平。”
早稻颗粒归仓,晚稻栽满栽足。现在,全省晚稻基本全部播栽到田。眼下,正值中稻、晚稻生产的关键期,全省农业农村部门累计组织人力105.9万人次、抗旱机械42.7万台套,争分夺秒为作物“解渴”,力保秋粮丰收。
万里茶道再飘香
中欧班列(长江号)首趟茶叶出口俄罗斯专列启程
湖北是中俄“万里茶道”的起点和商贸集散地。近日,在中铁联集武汉中心站,湖北茶叶出口俄罗斯的首班专列出发了。
8月26日上午11点30分,装载着1000吨湖北茶叶的专列启程开往莫斯科,这是湖北茶叶出口俄罗斯首趟专列。按计划,专列将在两个星期内抵达。看着专列缓缓发出,孝感一家茶叶贸易企业负责人十分兴奋,近几年,公司陆续和686家俄罗斯茶叶采购商做生意,但运输一直是短板。
湖北孝感红贡茶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 汤梅:“之前我们出口到那边的话是通过海运。第一,时间很久,因为它在海上估计最少是要2-3个月的;第二个,就是装的量也有限,无法满足那边的订单的需求。”
今年上半年,湖北茶园总面积超过550万亩,全省茶叶出口额排名全国第4。随着湖北打开直达俄罗斯的茶叶出口专列,湖北茶叶“走出去”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从而带动以茶谋生的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交流合作处一级调研员 陈青:“当前,湖北正在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全省各级各部门将以此次首发活动为开端,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加强国际合作,不断巩固和扩大与俄罗斯贸易往来成果,推动更多湖北农产品走出国门,畅销全球。”
黄石阳新:水到渠成 水稻有成
处暑已过,湖北抗旱减灾却还是“渴”不容缓。最近我们的记者蹲点旱情较重的黄石阳新县茶铺村,看看当地如何另辟水径,为一千多亩稻田“解渴”。
持续了近两个月的干旱,让阳新县茶铺村的一千多亩水稻叶片卷曲、蔫头耷脑。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艾思航:“村民告诉我,平常他们下田施肥的时候,水位都会没过这双雨靴的正上方,但是大家现在看我脚下的这片田地,这个土地已经干裂到我一个拳头伸进去,摇晃两圈都没问题。”
黄石市阳新县浮屠镇茶铺村村民 李朝修:“像这样的还有一点收益,像这样的就干枯了,一点水都没有。”
距离村子四公里远的蔡清水库往常有九十多万方的水容量,是周边五个村庄赖以生存的水源,持续高温,水库就快见底了。
黄石市阳新县浮屠镇茶铺村书记 佘加雄:“你看那个闸口的水位,现在已经放到底层的土出来了。”
黄石市阳新县浮屠镇茶铺村村民 柯美殊:“为了救活这个稻谷,把(鱼塘的)水放出去,但是还不够。”
附近有个南坦湖,距离茶铺村大概两公里,从那里抽水是眼下唯一的办法,可村里用于抽水的水泵早就年久失修,水泵机组的机芯全部坏死。“渴”不容缓!村书记带着干部们拿上家伙事儿,一头扎进了水泵站里。
“螺丝拧紧一点,把角钢拿来,撬两下子,好。”
黄石市阳新县浮屠镇茶铺村书记 佘加雄:“这个机子的声音蛮大,我们声音小了根本听不到,上来的时候声音都特别哑,包括我现在说话的声音都是哑的,上来喝水的时候,我的耳朵都嗡嗡嗡地叫,都听不到。”
41度的高温下,发着烫沾着黑油的手套早已湿成了一片,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机组渗出来的湖水。连轴转抢修了三天,终于,一股甘霖从管子里冒出来的时候,大家笑了。
黄石市阳新县浮屠镇茶铺村书记 佘加雄:“我心里想的就是这下好了,所有的田都可以救了,那个水出来的时候,确实可以把我这几天的压力全部发散,特别高兴,就比我们拿100万了要高兴些。”
然而,好心情没持续多久,大家发现送水渠漏的漏、堵的堵,根本没法将水送进田里。
黄石市阳新县浮屠镇茶铺村书记 佘加雄:“我们以前的老水渠到处堵塞破裂,那条水渠要维修的话,时间比较慢,所以我们决心用挖机重新开一条新的水渠,水比较来得快,因为我们要赶的、抢的就是时间。水渠两边打水,打的方向不同,高低水位都不同,打(到田里)的面积比较大。”
炎炎烈日下,参与帮忙的村民一个赤脚踩进渠里帮忙清渣,烫脚或是硌脚,一股子水流过,就能马上治愈。
黄石市阳新县浮屠镇茶铺村村民 李卫华:“这些田全部都是村民自己的,多挣一分少挣一分,都是村民自己的。在这么大热天,大集体全部在抢水,作为一个村民,我也要积极地参与进来,不能袖手旁观,这片稻田也有我两亩多的田地,我也是在为我自己做事。”
前前后后一星期,近八百米长的水渠终于完工了,汩汩的湖水顺着渠道流进稻田里。
黄石市阳新县浮屠镇茶铺村村民 柯美殊:“现在非常开心,都有水了,又有丰收的希望了”
记者:“您觉得脚下这片水地凉不凉爽啊?”
黄石市阳新县浮屠镇茶铺村村民 柯美殊:“很凉爽啊,但是我心里暖洋洋的,有丰收了,有希望了。”
到目前为止,茶铺村1000亩良田基本上灌溉到位,与此同时,茶铺村还利用自己的资源,帮助隔壁的下汪村、太泉村饮水灌溉300余亩。
村里建了个3A景区
农村美不美,环境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质量。位于宜昌枝江市董市镇的曹店村,是全国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村,近年来,曹店村积极围绕“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五共”乡村治理新模式,实现了一个空心村的美丽蜕变。
正午的太阳刚从头顶略过,凉亭里,一场村民议事会正在召开。去年,村里的枫林月季园景区,升级为3A级景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打卡点,但游客越来越多,配套设施却没跟上。眼下,村里计划建一个游客接待中心,但怎么建?这得村民一起商讨。
村民:“打造文化走廊,增加一些关于曹店村文化特色的东西。”
村民:“对于新建的这个项目我刚刚说的,我觉得还是满意。第一是根据旅游行业发展需要配套设施要跟上;第二是游客到这里玩,有吃的地方、住的地方。”
小到花卉苗木的种植、大到景区项目的建设,共商共建的模式,早已在曹店村成为习惯。但在几年前,村民和村两委间的矛盾,却是十分尖锐。那是村里想进行环境改造,涉及到猪圈牛棚的拆除,遭到了村民的阻拦和反对,村两委没有硬上,而是下定决心,先缓和关系、凝聚民心。
宜昌枝江市董市镇曹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李传平:“当时村里一条3.5公里的沟渠,是我们农业生产的主沟渠、命脉,我们村党支部、党员直接干,3天时间把它修完。第一天群众嘲笑,第二天群众参与,第三天大部分群众参与,群众就说只要你们党支部是给我们做事的,我们就可以搞。通过我们前期的一些努力,后来就形成群众有没有事主动来跟我们提,村里有什么事主动来给我们提建议,从开始的对立反对,到接受到最后参与。”
只要是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办实事、解难题,自然就能守好群众的心。当全村拧成一股绳时,环境整治便变得顺利起来。村里开了100多场湾组会,美丽乡村长什么样,大伙说了算。479户村民按照统一规划,自拆猪圈、牛栏,修缮道路、院墙,并通过项目整合、能人援助、村民自筹等方式,共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
宜昌枝江市董市镇曹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李传平:“当时打造月季观光旅游产业基地的时候,当时面临所需土地上有100多座坟要迁移,我们一个星期把土地腾出来了,而且没有产生任何矛盾纠纷,群众就说只要是发展产业,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共同来建造,在建设当中村民把原来生产生活中不用的器械,比如坛子、罐子,一些拆下来的木檩条、石头、石槽,都捐献出来。”
现在,曹店村处处是风景,成为了当地有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共同缔造的重点,也从环境治理转为产业发展。眼下,曹店村借助乡村旅游,先后打出“曹店水产”、“曹店甜瓜”、“曹店月季花”等多张产业名片,村集体年收入达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万元,这比全国平均水平多出了1万多。
宜昌枝江市董市镇曹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李传平:“村民可以进入服务业,卖农产品、开办农家乐、就近务工,我们(村集体)收益50%用于产业发展,30%用于生产、生活设施的建设,20%用于村民的救助和慰问,村民现在获得感幸福感非常强。”
宜昌枝江市董市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蒋本林:“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及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持续抓好党建引领,通过‘七点议事厅’、‘换岗体验’、湾子会、屋场夜话等形式,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凝心之堡、暖心之堡、连心之堡、安心之堡,从危房改造、改水、改厕等房前屋后的实事小事做起,共建美好人居环境,让镇的建制拥有城的品质。”
监制:郭小容
编审:吴博军 谢珍
主编:梁蕊 杜瑞雪
统筹:邱惠 李碧荣 周晓焕
记者:张项青 李琨 艾思航 枝江台 曹云桐 严心怡
新媒体编审:夏金
新媒体编辑:谢雅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