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拔罐能排毒?提醒:并非人人都适合

  2022-08-31 16:56:34
分享到:

中国人有多喜欢拔罐?

肩颈疼痛拔一拔

伤风感冒拔一拔

觉得哪里不舒服也拔一拔

甚至有时候没有任何症状也拔一拔

……

图片来源:网络

拔罐真的能排毒吗?

罐印颜色越深表示身体“毒”越多?

到底哪些疾病适合拔罐?

拔的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协和中西医结合科专家为您解读

拔罐的那些事儿~

拔罐有哪些作用?

图片来源:网络

拔罐疗法是指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以排除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体表的一定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从而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

罐印颜色越深“毒”越多?

图片来源:网络

很多人说,拔罐颜色深浅代表身体毒素的多少,真的是这样吗?拔罐后体表局部颜色变化,主要是负压引起的局部毛小血管扩张或破裂导致的,拔罐后皮肤颜色会变成红色,这是一种正常反应。通常而言,年轻气壮者,气血充盛,拔罐颜色会稍深;而年龄大者,气血多亏虚,拔罐后皮肤颜色多浅淡。


中医通过罐印判断体质

● 罐印鲜红色为主:多为体内有热象,如实热或阴虚虚热;

● 罐印色青:多有寒证或痛症,如感受风寒等;

● 罐印色深紫,或有瘀斑:多为体内血液循环差,或有供血不足,或有气滞血瘀;

● 罐印颜色深紫而黑:多为血液循环差,血液黏稠度较高,或局部肌肉软组织劳损较重,或身体热毒炽盛等。

● 罐印颜色淡白为主:多为气血亏虚,或虚寒证。


图片来源:网络

拔罐能不能“祛湿气”?

图片来源:网络

湿气一词是中医的概念,体内湿气过重,会让身体沉重,容易产生疲乏感,也会引发一些其他问题。而通过拔罐可以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代谢,祛除湿气,另一方面在肺俞、脾俞、肾俞处拔罐,还可以增强肺脾肾主主水液代谢的能力。拔罐不仅能祛除湿气,还可祛除寒气等外邪侵袭,比如风寒感冒,在肺腧、肩井、风池等部位拔罐,可以明显缓解感冒症状。

另外,拔罐对神经系统也有调节作用。拔罐时的负压刺激和温热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反射性兴奋,借此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进而起到治疗目的。

哪些“小毛病”适合拔罐?

图片来源:网络

拔罐的常见适应症有两大类:

✦ 伤风感冒、头痛、面瘫、咳嗽、哮喘、消化不良、泄泻、月经不调、痛经等内科疾病;

✦ 颈肩腰腿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伤、目赤肿痛、 麦粒肿、丹毒、疮疡初起未溃等外科疾病。

拔罐的部位以及手法有什么讲究?

图片来源:网络

拔罐时宜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相对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骨骼凹凸不平,毛发较多者,罐体容易脱落,均不适用。同时,应根据不同的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器具。

拔罐最常用的三种方法包括闪罐法、留罐法、走罐法。拔罐后起罐时用一手轻按罐具向一侧倾斜,另一手食指或拇指按住罐口的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形成空隙,空气进入罐内则罐自起。不可硬拉或旋转罐具,以免损伤皮肤。拔多个罐时,应按顺序先上后下起罐,以防发生头晕脑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皮肤骚痒者切不可抓破皮。

科学安全的拔罐,记住这4点

图片来源:网络

拔罐虽然对身体有一定的好处,但是不能盲目跟从,想要安全的拔罐,需要记住以下几点: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拔罐

● 局部皮肤异常:皮肤有过敏、溃疡、疤痕、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

● 特殊状态:高热、抽搐的时候不宜拔罐。

● 女性生理期、孕期不适宜拔罐。

● 骨折后、醉酒后也不建议拔罐。饱食和饥饿状态下不宜拔罐。

● 对于有些慢性疾病患者,比如有糖尿病、冠心病以及血液疾病患者,也要慎用火罐,尤其不可以自行在家拔罐。

拔罐后不能立即洗澡

因为拔罐时,治疗部位裸露,所以治疗时应避免受风,防止受凉。治疗后也要及时穿衣。拔罐后不能立即碰水,假如罐印颜色浅,无皮肤破损的,一般拔罐3~4小时后可以洗澡。但若拔罐时间较久的,或皮肤发生破损的,拔罐当天不建议洗澡。

拔罐尽量不要在胸口、肚子上

拔罐也不是万能的,有肺部基础疾病如慢阻肺、肺结核、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不适用胸背部拔火罐。肺部有炎症时,经常会伴随肺泡的损伤。如果用拔火罐进行治疗,会使胸腔内压力发生急剧变化,严重的会导致肺表面肺大泡破裂,从而发生自发性气胸。

拔罐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

不是。一般临床留罐时间为大罐5~8分钟,小罐10分钟左右。留罐时间过长容易造成表皮和真皮分离,或者出现轻度烫伤症状,引起水泡。如果是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导致皮肤起水泡,小的可以涂抹烫伤膏(黄酒、牙膏都不能代替烫伤膏),减少摩擦,避免感染。水泡较大时,需要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抹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参考文献

[1]  侯筱,白震民,刘静民. 国际视角下拔罐疗法的生理学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J]. 针刺研究,2021(03):254-258.

[2]   杨金生,王敬.拔罐疗法的治病机理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6):39-40.[3]  马榕,葛泉希,王超,孟向文.论拔罐禁忌及风险防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2):89-92. 以上仅作为科普知识不作为具体诊疗意见


来源:武汉协和医院

湖北广电大健康发展中心图文编辑:包令晖


责任编辑 包令晖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