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西厢记》醇厚动听柔肠百转,《状元媒》雍容华贵情真意切,真不愧是“张派”经典!

  2022-08-21 10:47:33
分享到:

图片

图片

湖北卫视《戏码头》音频:00:0003:43

有人总结张君秋先生
一生办成三件大事
第一是创立了“张派”艺术
闻名海内外
第二是戏曲教育方面卓有成就
桃李满天下
第三是晚年投身于《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工作
为后世留下了一批绝版经典
其实这三件事归结起来都是一件事
就是京剧的薪火相传


图片


看完上周日播出的
《戏码头·中国戏曲流派专场(京剧篇)》
“张(君秋)派”专场
您对张派艺术和张君秋先生本人
是否有了全新的认识呢
下面先让我们一起听听现场四位
四位鉴赏嘉宾的独特解读吧

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和
审美的角度或许不同
但张君秋先生对京剧事业做出的贡献
值得我们每个人尊敬和景仰
在今天的【经典回顾】中
小戏迷将继续欣赏两出“张派”好戏
听经典好戏、赏流派之美


图片

张君秋先生自己曾说
在他上演的剧目中
他最喜欢的是《西厢记》
剧作家田汉在改编《西厢记》剧本时
根据京剧特点改写出
许多深刻生动的精彩唱词
张君秋又在此基础上创作了
许多脍炙人口的唱腔
尤其是西厢听琴中的“先只说”和
长亭饯别中的“碧云天”等唱段
广为流传
上周日
北京战友京剧团“张派”名家张萍
为大家带来了《西厢记》的片段
让我们通过视频回顾这段好戏吧

张萍和“张派”也是天生有缘
她第一次听张君秋先生的作品
就被张派的唱腔深深吸引
1975年
张萍高中毕业后
进入烟台市京剧团随团学艺
1984年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君秋去烟台参加活动
张萍守在门口
自告奋勇地跟张先生说:“我要跟您学戏”
现场就唱了一段
就打动了张君秋先生,随后拜入门下
张萍不仅形象条件好
戏曲天赋也极好
很多段子她只要听一遍就能背下来
一些不常演的张派剧目张萍都会
也因为这样的天赋
在1994年启动的
《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中
张先生三分之一的剧目都是由她完成的
所以张萍演绎的这出《西厢记》
可谓是原汁原味的张派唱腔
您听完了是否也和小戏迷一样陶醉其中呢
欢迎和我们留言互动哦


图片


除了传承传统京剧剧目
张君秋先生也十分注重
与其他剧种间的交流和学习
比如张派代表作《状元媒》
就是从汉剧移植而来
半个多世纪前
张君秋“走马换将”到武汉演出
与汉剧大师陈伯华建立深厚友谊
陈伯华将自己的代表作
汉剧《状元媒》剧本送给张君秋
张君秋将其改编为京剧
并一举成为了张君秋先生的看家戏
在《戏码头·中国戏曲流派专场》
“张派”专场中
北京京剧院“张派”名家王蓉蓉
就为大家带来了《状元媒》的精彩片段
让我们通过视频再次重温经典吧


王蓉蓉和张君秋大师也是“一见有缘”
1978年,王蓉蓉进入中国戏曲学院后
在一次校内实践演出中
台下坐着受聘请来教学的张君秋先生
演出完毕,先生唤她出列,上下打量
说了一句:“这孩子,有戏饭!”
一句“有戏饭”
代表了大师对王蓉蓉的欣赏和认可
也让王蓉蓉成为了张君秋的亲传弟子
在多年的舞台千锤百炼中
无论是一袭青衣的秦香莲,还是凤冠霞帔的柴郡主,
还是正气凛然的田玉梅
王蓉蓉收获了无数的鲜花和掌声
但她依然记得张君秋先生的叮嘱
张老师教过我们,每一次演出都要
像第一次演出一样认真
这样才会有进步,有收获
所以就算我已经演了《状元媒》两千多场
如今依然会有新感悟
也唯有认真,才能吸引更多戏迷朋友走进剧场
王蓉蓉在继承中探索和发展
演出和整理了很多张派剧目
她的表演既体现了纯粹的张派特色
又有自己对流派的见解和阐释
是属于王蓉蓉自己的味道
我们希望这种味道越发醇厚、越发迷人


图片

王蓉蓉和张萍
作为张君秋先生的亲传弟子
用实际行动继承了恩师的艺术和艺德
她们不仅演得像
更难能可贵的是
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演出了自己独特的味道
这更是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张派”
博采众长、自成一格的艺术魅力
本周日(8月21日)21:20
《戏码头·中国戏曲流派专场(京剧篇)》
我们将开启叶派专场
喜欢京剧小生行当的戏迷朋友
不要错过被盛赞为“叶胜于花”的
京剧叶派艺术哦


图片


来源:湖北卫视

责任编辑:张滨

责任编辑 熊磊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