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云

立秋至,得开始“收”着养生!

2022-08-07 16:42:06 
分享到:

今日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斗指西南,每年太阳达黄经135°即为立秋,通常于公历8月7~8日交节。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秋收的季节到了。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正所谓“一叶知秋”!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的热风;接着,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立秋时节气候特点

立秋以后,天气由热转凉,根据气候平均温度划分季节的标准,必须是连续5天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变得凉爽。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方气候差异明显,有些地方到9月份才真正进入秋季,但在立秋后昼夜温差也会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由于每年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的一段时间,所以立秋后仍会出现高温天气。

因此从气候特点来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气象资料表明,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才会真正的凉爽起来。

立秋养生要点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要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要顺应之,遵循之。

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也是人体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

精神调养

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悲忧易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所以立秋节气,精神调养上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起居调养

秋天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不宜太多,“春捂秋冻”,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饮食调养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进食酸味果蔬。

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乘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

总之,秋季时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顺应秋冬养阴,有利于阳气的收藏。

运动调养

秋季时节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干扰阳气的内藏,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

在运动时,不可穿着单衣去户外活动,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锻炼时不宜一下脱得太多,应待身体发热后,才可脱下过多的衣服;锻炼后切忌穿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另外运动后不适宜喝冷水或冰水、冰冻饮料,建议休息片刻待身体凉快后再喝温热水,否则容易脾胃受损。

按摩养生

立秋正值夏秋交接之际,处于三伏天内,人体阳气浮于外,体内属虚寒状态,空调、冷饮等寒湿邪气最容易侵袭人体,使人出现感冒、腹泻、腹痛等不适。此时可艾灸风池、大椎穴位预防感冒,艾灸天枢、足三里穴位调理肠胃。尤其是偏阳虚、寒湿体质的人群,更应借助三伏天的阳气,通过艾灸养阳除湿,增强体质,冬病夏治。

下面介绍两种简单易行、保肺强身的养生功法:

捶腰背

端坐,腰背自然挺直,两手握空拳,捶打腰背中央及两侧,从下往上,再从上往下,先中央后两侧,各捶30次。此法可通调背部经络,畅肺气,健腰肾。

摩鼻

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至热后,分别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搓摩30次,然后用两手食指按揉两侧迎香穴30次。此法可养肺健体,增强机体免疫力。

立秋食疗方

立秋后先别忙贴秋膘,养好脾胃再进补事半功倍。

民间有句俗语: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说的是天凉以后,人们应该多吃些肉食,补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加上流汗而带来的亏虚,提高免疫力。然而,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实际上是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的。尤其是南方地区,盛夏余热未消,此时进补为时尚早。因为立秋后还在伏天里,人体湿气仍较重,脾胃消化功能还比较弱,要先养护脾胃,排出体内湿气再进补,方能起到效果。

所以南方的小伙伴切莫急着贴秋膘,此时防暑除湿,养护脾胃才是关键。下面介绍几款时令养生食谱给大家。

1、猪脊骨炖藕

原料:猪脊骨500g,藕500g,精盐、葱段、生姜片、黄酒、味精各适量。(3-4人份)

制作方法:把猪脊骨洗净、剁碎,放沸水锅里焯一下,捞出。去藕节和表皮,洗净、切片。猪脊骨放在锅里,加水适量,用大火煮沸,撇掉浮沫,添加精盐、黄酒、葱段、生姜片,再用小火炖煮到肉离骨,捞出骨头、拆掉肉,捅出脊髓。把脊髓、藕片放在汤中炖熟,拣去葱、生姜,添加味精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开胃,止泻固精。

2、南瓜蒸百合

原料:南瓜200g, 鲜百合50g,冰糖10g。(2-3人份)

制作方法:南瓜去皮后切成薄片后摆在碗内。在南瓜的缝隙内放入几块冰糖。百合掰成瓣清洗干净后泡在水里备用。蒸锅内烧开水后把南瓜先蒸10分钟,然后再在中间把百合摆入。盖上锅盖再蒸10分钟即可。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和胃。

3、小米南瓜粥

原料:南瓜200g,小米100g,枸杞10颗,香油少许。(3-4人份)

制作方法:用砂锅放适量水开始加热。小米洗净备用。南瓜去皮去瓤切大块备用。等水烧开了加入小米。再开锅后滴入五六滴香油,加入几粒枸杞子。开锅后撇去浮沫。小米熬五六分钟再放入南瓜,加入南瓜后,小火慢熬大约15-20分钟,熬至粘稠为度。

功效:安神和胃补虚。

4、桂圆红枣莲子粥

材料:桂圆干10克、红枣20克、莲子30克、糯米100克、冰糖适量。

做法:以上材料洗净后,红枣去核,莲子去芯浸泡1小时,然后全部材料放入煲中,加入足量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熬至粥成加入冰糖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养心安神。适合夏秋之交脾胃受损,或素体血虚、失眠多梦之人。

5、雪梨银耳糖水

材料:雪梨1个、银耳30克、莲子20克、冰糖适量。

做法:莲子洗净去芯浸泡1小时,银耳洗净、泡软撕成小片,雪梨洗净后削皮去心,切成小块备用。将以上材料放入炖盅内,加水适量,开火炖1小时即可。

功效:养阴润肺宁神。适合阴虚肺燥,心烦多梦之人。

6、青榄响螺扇骨汤

材料:青橄榄6-8粒,干响螺片50-100克,猪扇骨300克,蜜枣1枚,生姜3片,食盐适量。

烹调:干响螺片洗净、温水先浸泡一晚,青橄榄洗净拍裂,猪扇骨斩块、飞水,上料同放锅内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后转文火煮2小时左右,以盐调味即可。

功效:响螺肉是一味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海产品,有滋阴养血、健脾开胃的功效。青橄榄,性平,味酸、甘、涩,归肺、胃经,有清热利咽、生津止渴功效;加上猪骨壮筋骨、益气力,蜜枣清心润肺,生姜能除去海鲜的寒性及腥味。

青榄响螺扇骨汤有滋阴润燥、清热利咽、开胃的功效,适用于立秋前后,天气炎热干燥所致咽喉干痛、干咳、咯痰不多、口干口渴、大便干结等不适的调养。

注:对海鲜过敏者、虚寒体质者慎用。


来源:广东中医药(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悦读中医)

湖北广电大健康发展中心图文编辑:梦菲

233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