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云

为了长江鲟种群延续

2022-08-06 09:53:27 湖北垄上频道
分享到:

正在食用丰年虫的长江鲟仔鱼。中华鲟研究所供图

“长江特有物种白鲟已经灭绝,长江鲟野外灭绝。”7月21日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更新的物种红色名录,宣布了这个令人震惊和悲伤的消息。一时之间,舆论沸腾,国内外数百家媒体纷纷转载,微博热搜一度升至首位。

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内,从事长江鲟物种保护研究的专家们获悉此消息后,却比较淡定。“今年上半年,我们实现了长江鲟的规模化人工繁育,在长江鲟物种保护研究上,也有多项关键性技术取得突破。我们有信心,让长江鲟种群得到延续。”

用人工诱导雌核发育技术繁育出来的长江鲟鱼苗。王红玉 摄

子非鱼,却欲知鱼之乐

这段时间,李洋博士正忙于开展长江鲟早期营养与生理研究。他今年的科研课题是丰年虫对长江鲟苗种培育的适用性研究。

“长江鲟受精卵一般5至6天破膜而出,起初靠着消耗胚胎里的营养(卵黄)生存,直到13天左右,才开始摄食,我们叫‘开口’。”李洋介绍,长江鲟在自然环境下,喜食水蚯蚓,这是一种红色的线状虫。

“水蚯蚓一直被用作长江鲟的开口饵料,前期需要将其打碎了投喂,这样肯定会影响水质。另外,水蚯蚓现在以人工养殖为主,我们对饵料源的质量和数量都无法把控,也容易携带病菌。这就给长江鲟的繁育带来了一定风险。”李洋说,随着近些年长江鲟人工繁育规模的扩大,水蚯蚓质量和数量不稳定的矛盾就凸显了。

“我们就想试试新的‘开口’饵料,让长江鲟的食物多样化,降低风险。”

李洋和同事们想到了丰年虫。它一直被用作小型观赏鱼等名贵生物的饵料,橙色,个体很小,不用打碎投喂。“长江鲟吃东西靠吸吮底部的食物,饵料要能沉下去才行。丰年虫游泳能力有限,正好会慢慢下沉至池底便于长江鲟摄食。”

李洋通过采购丰年虫卵自行培育。“丰年虫24小时就可以孵化出来,孵化周期短,技术相对简单,随时需要随时就可以孵化出来。同时,丰年虫是在咸水条件下孵化,因此其携带的致病菌相对较少,安全性系数相对较高,这一点也比水蚯蚓有优势。”

长江鲟每年春季产卵繁育。今年3月底,李洋开始试验给长江鲟幼鱼投喂丰年虫。

爱不爱吃?喂多少?喂多久再转食人工配合饲料?……李洋一步一步密切观察,试验分析。

现在李洋和他的同事已经基本摸清了丰年虫饵料投喂及转食策略,并初步应用于生产。

“人们常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人类对鱼的研究还很不充分,我们现在就是要加深对它们的了解,更好地保护它们。”李洋说。

杜合军在给长江鲟鱼苗池子清污。王红玉 摄

实验苗,自己管才放心

7月22日上午,中华鲟研究所宜昌实验站苗种培育车间内,该所物种保护研究室副主任杜合军正忙着给长江鲟鱼苗池子清污、投食。这些苗种都是他用人工诱导雌核发育技术繁育出来的,宝贝得很,一应管理,他都亲力亲为。

“今年做了4批实验,大约4万颗卵子,孵化出的苗种到‘开口’期存活了4000尾,10%的存活率,接近正常人工繁育的存活率。成功转食人工配合饲料的有600多尾,现在还剩下400多尾。”杜合军说,“长江鲟在1岁前死亡率较高,主要在‘开口’期之前和转食期两个阶段死亡率最高。这些鱼长到5年以上达到性成熟时,如果还能留下来几十条,也就达到实验预期了”。

人工孵化育苗是个细致琐碎活儿。

孵化期间,要把死卵挑出来。“死卵一两天就会发霉。先用碗舀,再用自制的吸管吸出来,挑的时候需要仔细辨识死的和活的鱼卵。”

胚胎发育期间,要不断抽样观察,死苗也要挑出来。

长江鲟‘开口’期只有一周左右,不‘开口’就饿死了。

“那段时间,我就睡在办公室,从早上6点多到晚上10点,不断投食、换水、清污、观察、挑死苗。”

到了转食期,杜合军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养殖场苗种培育车间度过,进行清污、投喂,观察、记录、采集处理样本和不定时检查养殖供水安全,每一轮下来都要1-2两个小时,一天都要三四次的循环操作。在7月份的午后,苗种培育车间的温度直逼40℃,每一轮操作下来,他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

“虽然所里有生产车间工人,但实验苗都很珍贵,一定要细心管理,交给别人我有点不放心。李洋也一样,长江鲟幼苗要少吃多餐,精细化管理,所以每次他都自己投喂。”

科研人员正在投喂转食后的长江鲟冻精发育苗种。中华鲟研究所供图

长江鲟,不会重蹈覆辙

“雌核发育类似于克隆技术,克隆用的是体细胞,这个用的是卵细胞。”杜合军说,“这种有些极端的繁殖,是不得已而为之,这部分鱼苗不会放流,而是作为一种应对极端情况下的繁育储备技术的探索研究。”

野生中华鲟2008年时雌雄比例是1∶10,现在差距应该更大了,所以要做好应对最坏情况的技术储备。早在2013年,中华鲟的雌核发育技术就研究成功了,但长江鲟一直没做。

“人工诱导雌核发育在珍稀鱼类保护上还有其它方面的应用。比如雌核发育会让一些隐性基因暴露出来。利用这一原理,借助雌核发育技术就可以对现有亲鱼的隐性遗传病进行摸底调查,便于对繁殖亲鱼进行管理,构建高效的繁殖亲本核心群体。”

杜合军计划两年后对这些雌核发育的长江鲟进行性别鉴定。“如果苗种的后代雌雄都有的话,这项技术对于长江鲟的保护意义会更加深远。就可以进一步利用雌核发育的后代进行两性繁殖。使得整个种群度过单一性别的极端阶段,恢复到正常两性繁殖的群体。”

中华鲟研究所今年上半年还开展了冻精苗种实验。“我们分别利用长江鲟2015年和2018年冻存精子、冻存一周及24小时的精子进行授精实验,都取得了成功。”杜合军介绍,这个实验难度最大的是两个环节——冻存液的配方和冷冻降温的步骤。

长江鲟精子在-196℃的液氮里保存,一两分钟内要在到30℃以上环境中迅速解冻,一小时内要完成授精。实验表明,长江鲟的冻精复苏率达50%。

“这是保种实验。理论上,这些冻精可以永久保存。一根2ml的冻存管,有可能拯救一个物种。”杜合军说,2013年用冻精繁殖的几十尾中华鲟苗种,目前还有10多尾。

长江鲟研究的下一个课题是什么?

杜合军笑着说:“科研课题永远做不完,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会牵连出新的问题。但总的说来,我们研究保护的方向,是恢复长江鲟野外种群,让种群永远延续。”


来源:三峡晚报 王红玉

编辑:宋嘉诚

编审:黄鹏

0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