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云

全国碳市场一周年:湖北“碳地图”上新了!

2022-07-16 12:11:25 
分享到:

“双碳”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切、全社会关注、世界瞩目的大事。


2021年7月16日,万众期待的全国碳市场鸣锣开市,长达7年的全国碳市场建设开花结果。这一举措,全面加速了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进展。


今天(7月16日),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启动一周年。作为中国碳市场“大数据中枢”的湖北武汉,一直在探索建设低碳城市,从全国“两型”社会试点城市、第二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到“中碳登”落户……企业、商业体、校园、社区共同发力,湖北绘制出了一张别样的“碳地图”。

访一座化腐朽为神奇”的低碳产业园

“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使垃圾资源化,这是化腐朽为神奇,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希望企业再接再厉。”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格林美武汉分公司时发表重要讲话。

长江云头条记者了解到,从2014年起,每年的7月,这家企业都会召开一次特别的大会。主题就是牢记嘱托、扛起责任,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化作格林美绿色发展永久的动力。

走进格林美武汉低碳产业园,废弃的伦敦双层巴士变身“3060号”映入眼帘,巴士顶部堆积着不同年代的报废汽车,车身标注“从循环站驶向碳中和站”。

“3060”号,寓意着循环产业在绿色发展的时代轨道上一往无前,推动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许开华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在格林美考察时的难忘场景:“总书记边走边看,全程看完后非常高兴,称赞格林美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鼓励我们做大做强,总书记还问我,这样的循环技术在世界处于什么水平。我告诉总书记,我们跟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比都不落后,在很多方面还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许开华自豪地说。

2013年至2021年,格林美共建成16个园区,新能源材料、绿色再生塑料等产品出货量占据全球市场的15%以上,废物回收体量从50万吨到500万吨,年产值从30多亿元到200亿元,循环产业基地从3个变成16个,绿色技术输出印尼、韩国、南非等国……9年来,格林美交出的亮丽成绩单,是湖北乃至中国环保产业蓬勃壮大的缩影。

逛一下全国首个“碳中和”认证商场

“每天进店的顾客有一半的人自带杯子来打咖啡。”近日,武汉天地一家咖啡店,店长向长江云头条记者介绍,越来越多武汉人,开始用实际行动践行低碳生活。今年(2022年),武汉天地壹方南馆成为全国首个获得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颁发碳中和证书的商场。

走进武汉天地壹方南馆,仰头可见玻璃穹顶,自然光洒下来,室内一片通透。到了傍晚,商场内的LED节能灯会随光线变化自动开启并调节明暗;地下车库的LED雷达灯组,人一靠近才会亮起……而这些电都是“绿”的。

长江云头条记者了解到,壹方南馆实现了电力能源的“零排放”,中和了约9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剩余的10%是在上海能源碳交易平台购买了自愿减排量,最终实现整个商场的碳中和。

饮一杯“碳中和”百威啤酒

又到了吃虾子喝啤酒的季节了,一不小心,你还可能喝到一瓶“碳中和”啤酒。啤酒中丰富的气泡,总会让人把它和二氧化碳联系在一起。一杯“碳中和”啤酒,意指它的整个生产和运输过程并不释放额外的二氧化碳进入空气。

长江云记者了解到,2021年4月,中国酒业协会发布《中国酒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要求啤酒行业向绿色生态发展全面转型,其中首次将“零碳产区”、“零碳工厂”提作建设目标。当年年底,百威亚太宣布,百威在中国的第一家啤酒工厂——武汉工厂,已改造成其全球首家碳中和工厂。

有着600年酿造历史的百威英博,业务遍布全球近50个国家。武汉工厂为中国乃至全球啤酒业的低碳转型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案例。

去一所近零碳生态绿色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来城校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未来科技城核心区域,占地710亩,总建筑面积52万㎡。学校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办学价值观融入校区建设全过程,着力打造宜学宜居、润物无声的近零碳生态绿色校园。

长江云头条记者了解到,这里的学生宿舍、科教楼和体育场馆大量使用太阳能和空气源热泵相结合的热水供应系统。这里的图书馆使用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比传统能源节约30%以上。这里有完整的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将雨水经三个生态滤池净化处理后用于绿化,年均节约用水可达15万m³。这里年用水不超过50万m³,远低于节水型校园标准。成为湖北省首个节水标杆高校。

“十四五”期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来城校区将全力创建节水标杆高校、双碳试点校园。

玩一圈武汉首批“碳中和”林基地

不是所有的林,都叫“碳中和林”,来到蔡甸区嵩阳山林基地,扑面而来的绿色气息,让人沉醉不已。

长江云头条记者了解到,2021年,武汉将蔡甸区嵩阳山、新洲区将军山列入首批碳中和林基地,积极尝试更大地发挥森林碳汇作用。据测算,这两片总面积为1112亩的碳中和林,未来30年可吸收3万吨左右的碳排放量。

植树造林,可以大量吸收二氧化碳,被认为是“碳中和”最经济的一种手段。这些树木通过光合作用,把空气中的碳吸收后,形成固体的碳水化合物,存储在自己身体这个“仓库”里,这个过程称为“固碳”。由此,这些树木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称为“碳汇”。

据测算,蔡甸区嵩阳山、新洲区将军山这两片总面积为1112亩的碳中和林,通过植树造林再次形成森林后,每年可吸收1000吨以上的碳排放量。

看一幢“碳金融”大厦拔地而起

近期,湖北将启用中碳登大厦,未来它将成为“中碳登”及碳金融产业链企业集聚办公的楼宇。“中碳登”好比碳资产的“银行”和“仓库”,承担了碳排放权的确权登记、交易结算、分配履约等业务,是全国碳资产的大数据中枢。

这一幢“碳金融”大厦落户湖北,将会进一步发挥金融集聚效应,吸引资金、技术和绿色金融机构以及各类金融要素向长江中游城市群靠拢。以碳市场为桥梁,打通中西部地区发展通道,实现碳市场和其他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

放眼全球来看,未来,这里将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注册登记中心,是全球碳交易的焦点之一,也是碳交易的对外交流窗口。武汉完全可以凭借“中碳登”的影响力,争取更多的国际会议、高峰论坛、国际合作平台等在汉举办,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随着中国“3060双碳目标”的出台,低碳成为眼下最热门的词汇之一。碳达峰、碳中和必将全面、深刻地改变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生活方式。


空调开高一度电,短途出行少开车,生活中节水节电节约能源……让我们从工作和生活的点滴做起,实现低碳、零碳生活,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更好的更有担当的碳中和个体!


监制:郭小容

编审:康耀方 林如峰

编辑:邹敏 李桓

设计:蒋艳 邱芳蕾

18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