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骨文中,“黄“是一个象形字,而“黄”字的本义是展开的“兽皮”,因为是晒干后的兽皮,因此兽皮的颜色为淡黄色,所以古人用此来表示黄这样一种颜色。东汉时期的“字圣”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注解道:“黄,地之色也。”按照“字圣”许慎的解释,“黄”是一种类似黄土高原上土地的颜色。在《礼记-郊特性》里面还有:“黄者中也”的说法,很多学者认为按照五行方位与颜色的对应关系,与“黄”相对应的“土”就在中央。
在甲骨文中,“黄”这个字形像一张野兽的皮,上部为头,中间为腹,下部为腿。金文中的黄字和甲骨文有了较大的变化,字形笔画更加线条化了,而原先的象形意味则渐渐消失,小篆的字形承袭了金文字形,笔画进一步平直。唐代楷书中的“黄”,已经和我们今天常见的“黄”字十分接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