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云

“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潘垣:为世界科研贡献“中国方案”

2022-07-04 19:18:54 
分享到:

潘垣是我国核聚变电磁工程和脉冲功率技术的主要开拓者,如今,年近90岁的潘垣院士,仍奋斗在我国聚变科学技术和强电磁工程领域第一线。今年,他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每隔几天,潘垣院士的书桌上就会多出一些新的剪报。这是他坚持了几十年的小习惯。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垣:“一般剪下来的就是国际动态,国际最新的一些信息。你要随时了解国际的一些动态,你不了解人家在做什么,你就自己闷着头干,那是盲目的,要与时俱进。”

从投身科研事业开始,潘垣就始终瞄准国家需求和国际前沿课题做研发。1984年,他参与主持建成了我国第一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型托卡马克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器一号,这也为我国核聚变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平台,世界核聚变研究领域真正第一次出现“中国”的名字。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垣:“那个时候没有任何的资料可以参考,就是杂志。我们那时候就在山里头很艰苦,结果我们做出来在工程方面,有些东西我们不亚于外国人。”

当时,外国相继建设脉冲强磁场实验室,利用强磁场的研发条件,产生了多项诺贝尔奖。而我国由于长期缺乏这类装置,我国科学家做实验只能在“别人家”门口排队。面对如此困境,潘垣决定一定要建设中国自己的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于克训:“当时潘院士提出来,在学校里面建设,我们认为都觉得像个梦一样,高校以前从来没做过这个事情。”

就这样,“不信邪”的潘垣带领团队进行了长达10年的艰苦攻关。面对外国技术的封锁,在强磁场装置的建设上,从电路的设计图到每一个零件都饱含着团队自主研发的结晶。即使导体材料强度只有国外的三分之二,他们也用独创绕制磁体的技术实现超越。

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常务副主任韩小涛:“大科学工程,这不是说是你直接能买得来的,所有的关键的零部件也好、设备也好,都是靠自己研发,所以做出来的东西我们叫国之重器。”

2013年,武汉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建设完成,这是教育部部属高校和湖北省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潘垣的引领下,现在强磁场中心的脉冲平顶磁场强度已经是全球最高强度,同时,也成为世界四大脉冲强磁场实验室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垣:“如何能够保持在世界上,永远保持我们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是领先的,那么我的观点是人无我有。”

怀抱着“人无我有”的信念,如今潘垣院士还在带领团队探索更加极端的磁场,为科学家们提供更先进的科学测试平台,为世界的基础科研贡献“中国方案”。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垣:“我也发展一些新的科学进来,比如说太赫兹。我做太赫兹波源。现在我更扩大了,我要搞高温低温强磁场下的磁共振成像,我磁场越来越强,我们现在要搞到100特斯拉,甚至以上。”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祝如月 洪宗泽 责任编辑 徐珊珊)

4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