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风楚韵今尤盛 灵秀湖北展新颜——湖北文化和旅游发展精彩回眸
灵秀湖北,钟灵毓秀,楚楚动人。
当时间的指针跨越至2022,留下的一个个精彩印迹,绘就了湖北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一幅幅美丽画卷。5月中下旬,小剧场版京剧《母亲》,17天时间,16场演出,吸引了多家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到剧场开展党史学习活动。小剧场里零距离、沉浸式的表演,让不少观众惊叹,“大剧场的京剧在小剧场观看,别有一番韵味,零距离的表演,让人更容易‘掉’入剧情中。”
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围绕文化强省战略,狠抓舞台艺术作品创作和展演工作,京剧《母亲》、歌剧《天使日记》、舞剧《洪湖水浪打浪》、话剧《逆行》、音乐剧《太阳照进山窝窝》等一批题材丰富、内容鲜活、表现形式多样的优秀剧目和小戏以及音乐、舞蹈作品立上舞台,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全省各国有文艺院团创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创作环境持续优化,舞台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发展态势。一直以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高度重视舞台艺术创作工作,近三年全省共有220余部作品立上舞台。全省90个专业艺术院团中,80余个院团近年来都有新创作品与观众见面。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近几年,湖北实施中青年骨干人才轮训计划和舞台艺术人才培养百人计划,连续举办10余个戏曲创作表演人才培训班,推荐2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戏曲表演和声乐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选送54名优秀中青年创作评论人才参加文化和旅游部戏曲艺术人才“千人计划”学习;分别与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联合举办为期一学年的湖北省戏曲编导和舞美设计人员高级研修班,对提升全省艺术人才队伍整体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一批优秀剧节目在各类全国性文艺评比展演中取得佳绩。13个剧节目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入选作品总数居中部省份前列。歌剧《天使日记》入选2020—2021年度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交响曲《浴火重生》《2020》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0—2021年度“时代交响——中国交响音乐作品创作扶持计划”扶持作品。5台剧目入选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其中歌剧《天使日记》晋京展演获好评。京剧《连心带》《母亲》入选第九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参演作品。3500年璀璨文明耀复兴,盘龙之城,武汉之根。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坐落于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其丰富的历史沉淀,秀美的自然风光,精彩的文化展览,吸引八方游客。人们在这里,赏古迹、观展览、亲自然、照本心,聆听古今武汉的文明对话,感受长江文脉的历史传承。
近些年,屈家岭、石家河、枣树林、郑家湖等一批考古项目,取得了一批前所未有的具有重大考古价值的新发现。近些年,湖北共有8个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8个项目入选“中国六大考古发现”,5个项目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项目入选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唐崖土司城址、石家河遗址获“世界考古论坛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在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中湖北有6个项目入选,位列全国第三、长江流域第一。文物承载了历史的记忆。湖北在大力保护文物同时,积极探索文物与乡村振兴、文物与城市建设结合新模式,成功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座,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6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3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5处,中国传统村落206个。推进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建成开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处、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6处。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7个片区83余县(市、区)纳入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打造了一批红色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出了一批红色研学旅游线路。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全省各级公共博物馆每年免费推出各类展览1100余场次,举办社会教育活动万余场次,接待观众超过4000万人次。7项展览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特别奖、精品奖、优胜奖。深入推进文博创意产品开发,促进文化消费提质升级,全省开发文创新产品一百多种,多项文创产品在“博博会”“文博会”等国家级博览会获得重要奖项。既要保护,更要发展。过去几年里,湖北传承保护非遗,力度不减,仅“十三五”以来,我省新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项,新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5人;公布了两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新增118项,认定了两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新增216人。目前,我省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2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01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87人。与湖北大学等7所高校合作开展传承人研修培训,组织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加国家级曲艺展演活动。2020年全国非遗曲艺周活动中,湖北评书、湖北大鼓、湖北小曲等3个曲艺类国家级非遗项目以荆楚文化融合当代题材的节目,令现场观众拍案叫绝。湖北黄冈,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魅力之城。2018年4月12日,黄冈取得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资格。随后,一场示范区创建的总体战、攻坚战全面打响。2020年10月21日至22日,受文化和旅游部委托,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验收组,对黄冈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情况进行验收,认为黄冈创新实践效果明显,形成了创新示范样本。黄冈,只是湖北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目前,湖北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逐步完善。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17个、文化馆125个、博物馆229个、文化站1299个,乡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6637个,形成以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为主体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四馆三场二中心”建设工程,截至2021年底,已新改建县级公共文化场馆122个,建设基层文体广场1万余个。全省文化站总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全省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97万平方米,文体广场成为基层群众使用率最高的文体设施。公共文化服务水准日渐提升,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下,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广泛建设面向基层的文化馆、图书馆分馆或者服务点。全省118家文化馆、112家图书馆分别设立分馆1309家、1410家,乡镇覆盖率达86.7%以上。积极推动优质服务下沉,每年争取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支持国家脱贫县、省级脱贫县的364个乡镇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2019年2月1日,《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实施以来,全省各级文旅部门精心培养群文创作团队,积极搭建群文展演交流平台。全省共有各类群文创作人员5万多人,其中有专业职称的群文创作骨干8000多人,各门类均涌现优秀人才,已搭建县级以上群文创作、展演交流平台334个。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我省3件群文作品获群星奖,数量全国第一;10余件美术作品入选“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此外,湖北加大“送文化”力度,常态化组织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全省百团上山下乡暨新春金秋巡回演出季”“广场舞”“大合唱”“相约乡读”等文化惠民活动,举办第四届湖北艺术节和第四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连续举办两届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各类演出、展览、读书、讲座活动年均超过3万场次。加大“种文化”力度。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社会文艺团队建设的意见》,开展“百佳社会文艺团队”评选、社会文艺团队展演。
湖北,山川秀美,是中国中部旅游大省,有世界上最典型的高山峡谷景观长江三峡,有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有世界中纬度地区保存最完整的自然生态群落——神农架,有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的武当山,有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媲美的恩施大峡谷,有两江交汇、百湖竞秀的武汉都市风情,有四季花海、鱼肥稻香的田园风光……湖北位于中国地理中心,长江中游,是远古人类文化的演化地、古人类的重要发源地、楚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文化的富集地、佛道文化的繁盛地、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自然山水的禀赋,多彩文化的滋养,赋予了湖北独特的地域魅力。2020年初,湖北文旅行业遭遇新冠疫情极大冲击。2020年8月8日湖北启动“与爱同行、惠游湖北”活动,全省A级景区向全国游客免门票开放。从集中发布一批品牌旅游线路,精心推出一批提档升级的新晋A级旅游景区,到不断加快旅游产品升级,开展独具特色的“强体验多互动”夜游项目,再到组织援鄂医疗队返鄂旅游,星级饭店开设绿色通道礼让外省宾朋,游客感受到了湖北人民的热情和荆楚文化的魅力。参加活动的390家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7440.63万人次,景区综合收入71.35亿元。其中,A级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恢复达到或超2019年同期水平的341家,占比87.44%。有效保住旅游主体基本面,实现了疫后较快重振。近年来,湖北文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家级文旅盛会青睐荆楚大地。2021年底举办的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上,近10万人次现场观展,298.8万人次参加系列活动,活动签约总金额达1655.86亿元,海内外30多家媒体持续报道,全网19亿次曝光量。2021年5月19日,中国旅游日主会场活动设在武汉;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设在湖北武汉,曾作为大国客厅的湖北省博物馆,迎来业界大咖嘉宾,共同见证“博物馆的力量”。近几年,第五届鄂湘赣皖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第二届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等一系列全国性文化活动在湖北成功举行,让湖北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焦点。
全省艺术院团年均演出近2万场,年均惠及群众2000余万人次。
2021年全省各地组织文艺演出进景区共3000多场次。2021年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直单位组织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专项主题活动307项。我省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6473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8处、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920处,全省登记备案的各级各类博物馆229家,馆藏文物及标本总量250万多件(套),珍贵文物10万件(套)。考古研究阐释工作齐头并进,10多个考古研究项目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长江中游文明进程”、曾(随)文化、出土简帛等富有荆楚特色的重大学术课题研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我省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647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8处、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920处。全省登记备案的各级各类博物馆229家,馆藏文物及标本总量250万多件(套),珍贵文物10万件(套)。2011年以来,我省共有8个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8个项目入选“中国六大考古发现”,5个项目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项目入选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唐崖土司城址、石家河遗址获“世界考古论坛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在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中我省有6个项目入选,位列全国第三、长江流域第一。目前,我省共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处,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6处。目前,我省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2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01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87人。全省A级景区518家,其中5A级13家(全国306家,数量居全国第六),4A级165家。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8个(神农架林区、恩施市、利川市、夷陵区、远安县、黄陂区、通山县、英山县,全国168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3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十堰武当太极湖旅游度假区,全国45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7个。星级酒店395家,其中,4星级酒店91家,5星级酒店22家(全国735家,排名12位);2021年,评4星级酒店4家。全国首批甲级民宿2家、乙级民宿1家。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1个(武汉市,全国15个),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3个(宜昌、襄阳、荆州,全国115个)。全国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4个(武汉市江汉路步行街、武汉市江汉朝宗风景区、襄阳市襄阳盛世唐城景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女儿城景区,全国120个)。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4个(全国10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45个(全国1199个)。湖北旅游名镇54个,湖北旅游名村118个,旅游名街19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襄阳北街)。我省45个景区(点)、6条线路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神农架国际滑雪场等8个冰雪旅游点组成的“冬日烟火、南国雪乡”入选全国10大冰雪旅游精品线路。
责任编辑 黄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