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蓝靛染色:千年绝活在黄州“复活”

  2022-05-26 21:16:08
分享到:

蓝靛染色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一匹素色的布料经过蓝靛染制后,立马就有了如天空一般梦幻的色彩,让人赏心悦目。在千年古城黄州,“黄州靛”传承人不仅恢复了黄州木蓝种植,还成功建成“楚蓝染坊”,让蓝靛染色这一千年绝活复活。

黄州“蓝靛染色”技艺第五代传承人 陈小莲:“这个地都有点干裂了,你去把那个水拿过来浇一下。”

小满过后,气温一天天升高。每天早晚,李祖桥、陈小莲夫妇都会走进田间地头,察看木蓝长势。眼前这片15亩地的木蓝,是今年4月播的种,眼下正是育苗阶段,需要精心呵护。

黄州“蓝靛染色”技艺第五代传承人 陈小莲:“我们所说的蓝靛泥就是这种植物,通过收割、打靛、提取(蓝靛泥)。”

黄州区路口镇李家寨村从清朝咸丰年间开始种蓝制靛,李祖桥、陈小莲夫妇是“黄州靓”第五代传人。经过多年努力,夫妻俩不仅恢复了黄州木蓝种植,还成功建成了“楚蓝染坊”,恢复了打靛工艺和染色工艺,让这抹“神奇的蓝色”在黄州大地再现。

黄州“蓝靛染色”技艺第五代传承人 陈小莲:“我们传统的工艺,染有三种技艺,一种是蜡染、一种是形染、一种是扎染。”

一块素色布料,经过蓝靛染制后,立即呈现出梦幻般的色彩。一片不起眼的树叶,半截枯树枝,都可以作为蓝染的辅助工具,染出栩栩如生的精美图案。

黄州“蓝靛染色”技艺第五代传承人 陈小莲:“这些都用在什么地方,这一幅是窗帘,它可以用(来制作)服装、包、围巾,都可以。 你要说看得深一点有层次感,它是根据你染的遍数来决定它的深浅。”

一条漂亮蓝色围巾是如何诞生的?陈小莲现场给记者演示了扎染技艺的全过程:取一条素色围巾,用线绳缠绕数圈,放在染缸里浸泡20分钟;时间到了,慢慢将围巾从染缸里取出来,拿到室外晾干。晾干过程也是氧化过程,原先的白围巾慢慢变蓝;最后晾晒、冲洗,一整套流程下来,花费了将近两个小时,精美的成品让人感叹古法技艺魅力无穷。

黄州“蓝靛染色”技艺第五代传承人 陈小莲:“现在这是第二遍慢慢地氧化,通过氧化,它就慢慢地变蓝,还有我们纹理看到没有,它有粗细不一。手工的东西,每一个人做,有他的思想,有他的灵感在里面。”

陈小莲说,李家寨村自古临长江、倚巴河,气候温润,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木蓝和蓼蓝生长,李家寨的蓝靛染色制作技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过去,靠着打蓝制靛,不少村民发家致富。

黄州“蓝靛染色”技艺第五代传承人 陈小莲:“我奶奶那一代在种植这个靛的时候是一个产业链,种出来不需要你去销售,到了那个季节,你有多少亩,需要的经销商他就收走了,跟你把账一结。”

上世纪50年代,合成纤维和合成染料问世,李家寨村不再种植木蓝,黄州蓝靛染色技艺中断。201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正在汉正街做服装生意的李祖桥、陈小莲夫妇下定决心,回乡传承祖辈的文化遗产。

黄州“蓝靛染色”技艺第五代传承人 陈小莲:“接我的大伯到汉正街我的家里去玩,他说你现在做的事情我们过去也做,但是你这还(到)外面去(进货),我们不需要外面去,我们从种植、纺线、织布、染色(一条龙),我非常感兴趣,这个里面就需要我们把这几十年失传了的技艺,要从我们手上找回来。”

夫妻两说干就干,从南通引回木蓝种子,恢复黄州木蓝种植;投资数千万元建成“楚蓝染坊”,恢复一整套打靛和染色工艺;创办公益“德荣昌书院”,免费为村民开办国学班,传承国学文化涵养乡风。

黄州“蓝靛染色”技艺第五代传承人 陈小莲:“第一步是体验,让更多的人做(这门手艺),它才能传承下去;第二,我就在申请蓝靛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第三步我就想在我们这里建成成衣染色、绿色环保的服装,让它走出国门。”

监制:郭小容

编审:徐瑗

统筹:邱惠 周晓焕 王猛

记者:湖北广电黄冈融媒体记者站 刘骞 郑聪 周航川 黄冈台 徐高元

通讯员:杨志文 商中胜 夏勇

新媒体编审:夏金

新媒体编辑:李小涵

责任编辑 李小涵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