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世界生物多样性日丨荆楚绿野觅精灵
今天是第29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湖北地处华中腹地,山地广袤,湖泊众多,孕育了多姿多样的生态系统,金丝猴、江豚、麋鹿、水杉等珍稀动植物闻名世界。为了摸清湖北的生物底数、找出更多濒危物种,去年3月起,湖北启动了首次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今天,我们就跟随调查队员,一起去探寻荆楚大地的美丽精灵。
晚上9点,在丹江口凉水河镇檀山村,调查队员冯燕和队友行走在漆黑的山路上,这是他们本周连续“夜访”的第六天。
湖北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队队员冯燕:“你看它的那个体背部有一些纵肤褶,就是那一条白线,突出来的条纹,然后它的上下唇缘有棕黑色纵纹,所以就是泽陆蛙。”
湖北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队队员冯燕:“我手上拿的这两个蝌蚪的尾部组织,这两个物种鲜少有在湖北省分布,所以我们需要后续的分子手段进行鉴定和识别。”
此次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为期两年。由研究院、高校专家组成的调查队,在神农架林区、丹江口市、巴东县等7个县市区,同步开展。不到一周时间,冯燕和队友完成了20多个物种的记录,几天前,同在丹江口的另一组队友也传来好消息,他们发现了被誉为“蝶中仙子”的冰清绢蝶,这是湖北首次正式观测并记录到冰清绢蝶的出现。
湖北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队队员林启鹏:“我们看到了一些常见的物种和不太常见的物种,同时我们发现当地一些居民和政府组建了护林队、护水队,他们积极地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湖北省现在的生态环境有了一个很大的改善。”
截至目前,湖北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共调查样线1425条,样方19个,样点132个,共记录维管束植物1300余种、鸟类近300种、鱼类82种、昆虫220种、大型真菌156种。首次发现3个鱼类新物种,2种中国新记录昆虫,发现湖北省新记录鸟类——白背啄木鸟。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陈再达:“整个的调查结束之后,我们准备出版一个湖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名录和红色保护名录,能够把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工作能够推动起来,制定配套的相关的省一级的政策制度,指导地方更好的开展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在湖北,植物的保护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眼前的植物名为珙桐,是国家濒危一级保护珍稀植物,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三天前,在湖北长阳,我国第一家珙桐博物馆建成。经过中国生态学家论证,湖北长阳榔坪镇乐园村,正是欧美地区珙桐的原产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态环境研究所教授葛继稳:“保护好了珙桐,也就是保护好了作为我们亚热带的这种中山地带的一个旗舰种,那么就保护(好了)我们亚热带中山地带的这种落叶阔叶林。”
生态环境日渐美丽的湖北,一张万物生长的自然图景正徐徐展开:在湖北越冬的水鸟由2018年的20万只增长到2022年77.7万只;神农架金丝猴的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500多只增加到了1470多只;麋鹿每年在石首新出生超过200头,预计今年总数将超过1500头;天鹅洲长江故道江豚种群数量已达100头以上,每年都有幼豚出生。水杉、珙桐、小勾儿茶、大别山五针松等珍稀濒危植物和极小种群得到了集中保护,10个物种种群保持稳定,10个物种种群稳定增长。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向昊 王戎 丹江口台 高重阳 宜昌台 长阳台 建始台 责任编辑 潘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