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云

想养宠物鸟的小伙伴注意了!警惕“鹦鹉热”!

2022-04-08 10:39:53 
分享到:

最近

万先生(化名)出门遛弯儿时

路过家附近的花卉市场

看到特别可爱漂亮的一对鹦鹉

便买了两只回家给孙子当小宠物



两个新成员的到来

给全家人带来不少欢乐

开心之余,殊不知

危险也在暗中接近

危险的小鸟

全家人每天都会去阳台逗逗鹦鹉,可没过几天,鹦鹉开始不吃不喝、拉起了肚子。

家人轮流照顾可怜的小鹦鹉,并给它收拾粪便,但没过多久,两只可爱的鹦鹉还是相继死亡。



正当大家还沉浸在失去鹦鹉的悲伤中,万先生和家人们开始陆续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症状。

当下疫情形势严峻之际,万先生心里一阵“咯噔”,该不会是得了新冠吧!

怀着忐忑的心情,家中三人前往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因聚集起病、发热、白细胞不高、肺部CT提示大片实变及磨玻璃样渗出病变,一家三人被收入隔离病房治疗。



医务人员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了解他们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和胸部CT影查特点,初步判断,很可能是鹦鹉热衣原体肺炎。

在间隔24小时以上且两次核酸检测结果显示阴性后,经专家组成员评估符合解除隔离标准,万先生一家人被转入呼吸内科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最终通过痰液NGS检测,快速精准锁定病原,确诊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

什么是“鹦鹉热”?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Chlamydia psittacosis pneumonia)是感染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简称“鹦鹉热”。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为人畜共患病,其病原体鹦鹉热衣原体(Cps)是一种具有独特二相繁殖周期的专性真核细胞内寄生细菌,革兰氏染色为阴性。



鹦鹉热是一种传染病,每一种传染病都有三个基本的传播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染源:鸟类是主要的传染源,家禽和宠物鸟。

传播途径:人类通过吸入疫鸟羽毛或粪便的粉尘、或吸入呼吸道分泌物中的气溶胶而感染。同时可能存在人传人可能。

易感染人群:人类普遍易感,某些特殊的工作,如饲养家禽的人和宠物鸟的主人。

鹦鹉热衣原体经肺吸入后,首先入血在肝脾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繁殖,再由血行播散至全身器官,临床可表现为肺、肝、肾及中枢神经系统累及,或以肺部受累为主要表现。



潜伏期为3天至数周不等,主要引起高热、寒颤、头疼、肌肉酸痛、乏力、咳嗽、腹泻等,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不同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不一。

鹦鹉热Vs新冠、禽流感

新冠和禽流感都是由病毒引起的,而鹦鹉热是由衣原体导致的。

临床表现有时候比较相似,三种疾病都有一定的危险性,新冠和禽流感更容易传播,目前没有特别有效抗病毒药物。

好在鹦鹉热的传染性并没有那么强,而衣原体是有特效杀病原体药物的。



一般具有以下临床症状:

有鸟类/家禽类接触史;

发热,多为高热;

可累及多系统,呼吸系统症状最常见,咳嗽、咳痰,乏力,神经系统症状(头疼、谵妄)消化道症状(呕吐、腹泻);

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及感染性休克等。

一般发生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没有特殊表现,诊断困难;可以通过流行病学史、血液、痰液及影像等检查确诊。

鹦鹉热怎么治?

治疗鹦鹉热,可选用四环素、大环内酯、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多西环素为首选药物。

大多数患者使用多西环素48小时后即可退热,喹诺酮类药物是重症肺炎常用药物或联合用药。

鹦鹉热预后总体较好,有文献报道如果得到恰当治疗,病死率只有1%,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病死率可以升至10-20%。



幸运的是,万先生一家人最终经过针对性抗感染治疗,症状很快得到控制,不久后病情好转出院。

因为两只“危险的小鸟”,居然经历了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好在有惊无险,顺利平安。

如何预防鹦鹉热

大多数鸟类感染鹦鹉热是没有症状的,也有一些会出现精神差、厌食、羽毛竖起或凌乱、眼和鼻分泌物多、腹泻等症状,部分鸟类可快速死亡。

所以,见到这样的禽类应尽快处理,目前没有预防鹦鹉热的疫苗,所以只能从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入手。

由于鹦鹉热主要通过鸟类传播,所以避免接触鸟类是主要的预防方式。



在接触鸟类的时候,严格戴口罩、勤洗手,不使用鸟类制品,不接触鸟类的羽毛等制品,做好鸟舍的消毒等。

密切观察自身症状,如有发热、畏寒寒颤、咳嗽、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来源: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湖北广电大健康发展中心图文编辑:梦菲


211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