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云

0.5厘米!手术机器人+ISR技术为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极限“保肛”

2022-03-08 18:02:52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
分享到:

在超低位直肠癌的治疗上,如何既能达到根治肿瘤又能为患者保留有功能的肛门,始终是全世界胃肠外科专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近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胃肠外I科郑勇斌教授团队运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联合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成功为一名肿瘤距肛门仅0.5厘米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进行直肠癌根治并成功保留肛门。3月8日上午,患者康复出院,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图为患者出院前

今年60岁的黄先生,因便血2年到医院就诊,发现距离肛门仅0.5厘米处有肿物,诊断为超低位直肠癌。他咨询多家医院,给出意见都是“可以切除肿瘤,但无法保留肛门”。始终无法接受“余生背粪袋子”的黄先生,慕名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求助。

据介绍,作为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低位直肠癌是指肿瘤下缘距离肛缘小于7厘米的直肠癌,小于5厘米即称为超低位直肠癌。手术切除是直肠癌治疗的核心,但从确诊直肠癌开始,很多患者往往面临选择手术切除肿瘤同时切除肛门、进行造口的残酷现实。

胃肠外1科郑勇斌教授对黄先生的病情进行了全面评估:因肿瘤位置距离肛门太近,如果按照传统的直肠癌根治术切除,需要切除肛门,同时有可能损伤神经,影响泌尿生殖功能,而且术后要进行结肠永久性造瘘。这将极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曾多次刷新“保肛极限”记录的郑勇斌教授,带领团队反复研判后,决定大胆实施“达芬奇手术机器人+ISR技术”,尽最大可能再次探索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极限保肛的“下限”。

图文郑勇斌教授操作手术机器人

郑勇斌介绍,手术机器人技术在胃肠外科领域应用已比较成熟,其优势主要在于更为精细的手术操作:高清三维立体视野配合高自由度可转向的“机械手”,更易克服传统腹腔镜直杆器械在低位直肠侧方间隙游离中的“相对死角”,更利于狭小空间内的精细操作,从而更为精准与流畅地进行直肠分离,保障系膜的完整切除,减少创伤促进术后恢复,同时保护盆腔脏器功能。手术过程中,主刀医生通过控制台来指挥机器人具体行动,可以自动滤除术者动作中的不自主颤动带来的意外损伤,同时减轻手术医生的生理疲劳。

进一步检查发现,黄先生还合并有冠心病,冠脉CTA提示冠脉多支硬化,部分冠脉重度狭窄。郑勇斌教授团队组织心内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进行多学科MDT团队会诊,制定了完备的围术期治疗方案。

2月28日的手术中,郑勇斌教授团队首先操作手术机器人“上场”,通过腹部几个不到1厘米的小孔,远程操作机器臂精准进行肿瘤组织的游离。随后手术团队又通过肛门这个天然通道,从会阴部进一步完全游离肿瘤。上下“会师”,保证了肿瘤的完整切除和安全切缘。最终手术团队在切除肿瘤的同时,成功保住了肛门及其功能。0.5厘米,也再次刷新了保肛手术的“下限”。

“达芬奇机器人联合ISR技术,能为全国更多有强烈‘保肛’需求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带来更精准、更安全、更人性化的医疗服务。”郑勇斌教授表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具有更精准灵活的操作,裸眼3D视野和更大的放大倍数等优势,手术中游离位置更低、操作更精细,同时也降低了经肛门手术的难度,可最大限度实现微创下的精准游离和消化道的重建。

郑勇斌教授同时提醒,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已经排到了第3位,患者数量在逐年递增的同时也出现低龄化趋势。直肠癌本多发于50岁以上的人群,但近年来年轻化趋势明显。这些年轻人大多爱吃肥肉等油腻、高脂的食物,消化这些食物都会增加肠胃负担,可能诱发直肠癌,他甚至接诊过十几岁的高中生大肠癌患者。郑勇斌教授提醒,现在不少人以为便血就是痔疮,自行处理往往延误病情。其实便血也有可能是肠道肿瘤、炎性肠病等疾病引起,尤其是便血呈暗红色的,更加要注意。

通讯员:刘瑜

湖北广电大健康发展中心图文编辑:袁佳

332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