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草原,人与马相互依偎
《雕花的马鞍》是一个真实且充满反思意味的故事:哈斯一家热情真诚、淳朴善良,一直珍藏着的“雕花的马鞍”,这是赛马比赛中的殊荣,更象征草原人勇敢与胸怀。一年一度的赛马大会即将到来,哈斯一家的爱马“飞斑”却意外受伤。一家人格外珍惜“雪花”,结果马却被双龙故意喂了太多的豆饼撑死。赛马大会中,“雕花的马鞍”也落到了飞龙一家手里。至此,小说围绕双龙一家与哈斯一家演绎了人对马的爱、人与人的友谊等一系列故事,整体情节环环相扣,不禁让人反思:人与动物该如何和谐相处,美好的生态如何维持?
该书以哈斯、双龙的儿女哈森、格日乐、银柱、玉柱为主人公,同时将“雕花的马鞍”作为线索,从“雕花的马鞍”的保存、易手到最后的希望,逐步将草原人的性格与“雕花的马鞍”紧密结合,生动再现了动物与动物、动物与人之间的生与死、爱与恨、世俗与真情等的纠缠,精心建构的情节在真实与想象中流转,作家能迅速让人与人、人与动物的关系窒息般紧张。同时,作家又能在紧张的探秘间隙迅速回转到生活、人情的描摹,作者将小说根植于现实的土壤,成为小读者身边的故事,易感、易知、易体会。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在层层推进的情节中,正义与无奈、善良与贪婪正面对决,使小读者一步步紧张起来,让人不能自拔。
小说塑造了充满灵性的马、善良的人类,既真实地展现草原独有的生活,如草原人的游牧专场、赛马大会、喝奶茶、打牧草等;同时也写出草原儿女对友谊、对马珍视的真挚情感。这些孩子生活在马背上,快乐、真诚、善良,与马相依偎,与草原融为一体,将马视为自己的家人,甚至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更难能可贵的是,小说将马和人作为自然生态的一部分,既书写了让读者惊奇的生活体验,又有着淳朴善良的人性书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对生态、生命的深度、广度及宽度有了更深的理解。
小说没有使用特别绚丽、典雅的语言,更多是用儿童的话语。话语虽简,却具有美感、力量、深度。当哈森和父亲前往草地深处,路上遇到各种鸟类,“鸟影和鸟鸣驱散了荒野的气息”将春天的气息直接呈现在眼前,自然的和谐舒展开来,美感与想象力相倚。“风中隐藏着急促、含糊的喘息声,还有他无法说清楚的气味”,草原特有的风展现在小读者面前,风更成为哈森的心理写照,充满紧张,但更有力量,想象丰富。
许廷旺的小说具有很强的叙事性,采用“人”和“马”双主角的创作手法。人物和马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不单是作者的叙事策略,也承载了作者对人与动物等平等关系的理念。作者将笔触置于人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的情感关系,尤其是人对动物的依赖描写得真挚动人,如哈森对“雪花”、玉树对“乌骓”、哈斯对“飞斑”等一系列的人马关系,在草原原生态环境的映衬下,更为动人、纯朴,尤其是写到马有了新主人后的举动,让人动容。
整部小说中,作者书写了人与马互融的情感,各自成为彼此的情感寄托,从而让人走进动物世界,动物走进人的感情世界。小说给予自然更深的内涵,给读者更为新颖的审美与深刻的思考。
同时,该书再现了儿童纯粹的友谊,剥除物质与利益,作者准确地拿捏了儿童的心理。书中,真实且富有童趣的童年,率真直白的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作者心里不仅住着动物与草原,更装着一个孩子,童趣、童真、童趣在小说中如此真实、温暖。
作为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创作者,许廷旺擅长书写动物题材。他对草原上动物的生态观察细致,笔下作品想象与真实并存。作者在这部小说中将蒙古族少年哈森、玉柱等作为主线,他不单纯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在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中,写出了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温暖与可贵的情感,彰显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除此之外,作者还将视角转向了草原传统的、特有的游牧文化。现代牧民结束了游牧生活,定居下来,过上了现代生活,游牧文化逐渐消失了,而这恰恰是草原文化特有的风情与历史。作者借用儿童视角记录了这一内容,真实可感,特色鲜明,并且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情趣。这也是许廷旺独特的生活感受,更是作者的独特生活体系。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杜娟
(责任编辑:任艺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