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土家族人来说,岁末年关,少不了在米上做文章,各种以米为原料的特色小吃轮番登场,在“年味大战”中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其中,尤以糍粑最让孩童们欢呼雀跃。
蒸糯米
依照中国的传统风俗,农历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一大早,建始县三里乡的土家幺妹王露云,开心地换上了土家族传统的服饰。因为今天,又到了一年一度打糍粑的日子。
“马上要过春节了,我们每年春节之前都会和家人一起打糍粑,糍粑象征着团团圆圆。”王露云开心地说。
打糍粑
打糍粑是个复杂的过程,首先需要将糯米淘洗干净,然后经过浸泡、吸水、沥水,然后再放进木甑里蒸熟。此时,柴火烧得越旺越好,大约需要蒸上一个半小时左右。
“那这个快了没?”“应该差不多了!”随着蒸熟的糯米清香扑鼻,接下来便是重头戏了。村民们合力将蒸好的糯米倒进碓窝子里,三两个人站在一头扶着栏杆用力踩着碓头以碾压捣碎米粒,另外两人拿着木棒一边蘸水一边翻动着碓窝里的米团,以防粘连,一翻一锤之间交替着将糯米捶打成团。
糍粑造型
“我们小时候就记得老辈子就是这样说的,粑粑大,粑粑圆,粑粑拜年就不要钱。”建始县三里乡蟠龙村五组村民孙声文说。
随着米团逐步锤压成型,便要迅速地将其移至铺满面粉的案板上对糯米团进行“造型”。揪坨、压扁、调圆,最后再将压扁后的糍粑静置放干,待其变硬后,便可用水浸泡保存。
糍粑成型
“那么我们土家族到年底的时候不仅要打糍粑,同时还要杀年猪、吃泡汤、推豆腐。”一边打糍粑,三里乡蟠龙村五组村民陈红娇一边介绍。“一个是象征着年底的丰收,另外一个是寓意着开年有个好的兆头。”
随着时代的变迁,工业的发展,虽然现在糍粑也可以用机器加工了,但总没有自己做的那么味道可口。恩施州建始县的土家族村民用这种方式不仅保留了传统习俗,也留住了乡愁。
来源:云上恩施 建始通联记者 吴浩 实习记者 吴先东
(责任编辑:任艺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