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二期工程为何停工20多年?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西藏解放后,这片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连一条完整的公路都没有,交通落后严重制约西藏的经济发展。党中央从军事上和政治上考虑,决定尽快修建公路和铁路。
1973年12月9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时表示:“青藏铁路要修,要修到拉萨去,要修到中尼边境去。”
图:1973年 毛主席会见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
1974年3月,国家决定青藏铁路恢复施工,6万多名建设者再上高原,展开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建设大会战。
新的困难,让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建设下马
1979年,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全线建设完成,1984年5月交付使用。就在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即将按计划推进时,工程人员遇到了新的困难。
李永强 中国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 总工程师:青藏铁路的修建,我们一直面临三大难题,一个是高寒缺氧,一个是多年冻土,还有一个是生态脆弱,实际上当初整个建设下马的时候,很主要的原因是多年冻土的技术难题没有解决。
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有4300米,高原极度严寒使这里的土壤常年冻结,青藏高原有些地方的冻土厚度超过1500米。冻土的季节变化,必然引起路基升降,铁轨变形。
风火山上“父子兵”
为了摸清高原冻土温度变化规律,1961年,铁道部在青藏高原风火山冻土区建设了冻土观测站,这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全年有人值守的高原冻土观测站,为今后解决冻土问题积累科学数据。
1962年,时任西北科研所副所长的王占吉,带领一批从事冻土研究的科技人员来到风火山,开展冻土科学研究。王占吉最大的愿望是能看到青藏铁路建成通车。
1974年,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终于恢复建设。可是,当工程进入关键的铺轨阶段,王占吉却身患重病住进了医院。
王耀欣 王占吉之子:他临终的时候就说,我现在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看到青藏线修通。等我死了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到青藏线的风火山去,我要看着那火车从我脚下通过。
1980年11月,年仅51岁的王占吉去世。按照他的遗愿,中铁西北院把他的骨灰安葬在风火山上,永远守望着对面的青藏铁路。
2001年6月,王占吉的儿子王耀欣追随父亲未竟的事业来到风火山,担任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监理工程师,继续奋斗在青藏铁路建设一线。
生命禁区挑战极限,只为研究高原冻土
从1979年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停工,许多年过去了,一批批科研人员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试验,依然找不到冻土问题的解决方法。
为此,时任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分布与特征研究课题组组长的张鲁新和同事们扩大考察范围,了解不同地质环境下冻土的变化规律。
恶劣的天气下进行科学考察,经常出现意想不到的危险。有一次张鲁新和几个同事在距离青藏公路线89千米的无人区进行地质考察。返回的时候风雪交加,他们才发现手上的地图标错了地形。
张鲁新 中国中铁西北院 首席冻土科学家:因为地图的关系走失了方向,最后回不来,后来凭着记忆,凭着那个指南针走回驻地,半路上饥寒交迫,最后靠着三根火柴来划出这个火光来求救,才让寻找我们的同事们找到我们,把我们救回去。
科技创新,破解高原冻土难题
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开展之后,依据观测站的试验数据,科研人员用不规则的片石块建成片石气冷路基,有效解决了不稳定冻土路基的保温方法。
图:青藏铁路路基热棒
而在比较稳定的冻土地带,科研人员发明了热棒。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灌有液氨,外部有散热片,插入铁路路基两侧,给路基降温。
张鲁新 中国中铁西北院 首席冻土科学家:它是通过注入热棒一定的冷凝剂,通过气液循环的过程,不断地把大量的热量从土体当中带走,散到空气中去,最后能够降低土体的热量,保证了冻土本身的稳定。
随着青藏铁路建设的推进,保护高原生态环境,也是摆在筑路大军面前的新挑战。
图:藏羚羊通过青藏铁路大桥
为了保证迁徙、觅食的野生动物顺利穿越铁路,青藏铁路建设单位采用“以桥代路”等方式,在青藏铁路全线建设了33个野生动物通道。既解决了冻土问题,又保证了野生动物自由迁徙。
青藏铁路从1956年1月开始筹建,经过50年艰苦卓绝的准备和建设,几代人的夙愿终于化为宏伟现实。
(来源:CCTV国家记忆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 马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