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宣恩:“ 西兰卡普 ”编织进校园 “活态传承”非遗文化

云上恩施  2021-11-24 15:21:47
分享到:

简陋的设备,原始的工艺,生产出如此绚丽的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穿越千年,光彩依旧!在宣恩县文化旅游局和宣恩县非遗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下,11月22日,宣恩县清江外国语学校的第一堂“西兰卡普”编织课程正式开课。

西兰卡普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为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意思为土花铺盖。这里的花铺盖不单指被子的意思,也作为衣服、被子、头巾等装花,也就是“面子”。

传统的西兰卡普以丝、棉、麻为原料,以红、蓝、黑作为织锦经线的棉线颜色,纬线则由织者自己决定,各种颜色均可。在古老的木质腰式机上,眼看手背,手织正面,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挑织而成。

土家族织锦作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于2006年6月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社团负责人陈建宏老师介绍,宣恩县清江外国语学校前期通过社团、课间操等形式大力推广非遗文化,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了让非遗文化进校园工作更加深入,宣恩县清江外国语学校积极推进“西兰卡普”编织技术进校园,真正做到“活态传承”非遗。

近年来,宣恩一直致力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在全县中小学开设了多门非遗课程,如:皮影、泥塑、舞狮、舞龙、剪纸、陶艺、中国鼓等。这些追求“广博雅正”品味的非遗文化课程,把“民族根基、世界眼光”的育人目标落到了实处。

来源:云上恩施 宣恩通联记者 唐今朝 通讯员 王晶梅  

(责任编辑 张奥希)


责任编辑 张奥希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