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香酥饺苕面窝 武汉过早老味道回来了
汽水包
面窝、油条、糍粑
对江城传统早点小吃记忆深刻的“老武汉”可能会发现,现在街头巷尾可以吃到的儿时早点越来越多了。
10月以来,极目新闻记者在武汉三镇街头走访发现,一度难觅踪迹的各类武汉特色老早点、小吃,慢慢回到市民身边。
油香、酥饺、糯米鸡,可能已经出现在您家小区外的小吃店旁边;剁馍、糍粑、苕面窝,也许就在某个菜市场或老小区外的普通小摊上……是什么让这些武汉伢儿时过早开始更多地回归?极目新闻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武汉伢儿时的老小吃不再难吃到
10月25日,家住汉口友谊路的市民王女士致电极目新闻称,她在社交媒体上跟网友讨论关于“武汉伢儿时吃过的老小吃”这一话题,发现大家有一个新的共鸣,就是很多曾经很难吃到的早点小吃,现在武汉街边变得越来越多了。“不管味道正不正宗,至少样子都有了,可以解解馋。”她说。
王女士说,她在与朋友们的讨论中,提到最多的“回归的儿时早点”主要包括酥饺、油香、糯米鸡,还有长方形的糍粑、剁馍、苕面窝,甚至还有米粑、藕海、油墩子等。这些老武汉人熟悉的老小吃引发了集体回忆,又因为被发现回归而让人感慨万千。
循着王女士和朋友们的讨论提示,从10月20日开始,极目新闻记者穿行武汉三镇,在多个地方发现了武汉老小吃,有开在老街巷、老社区旁的,也有开在商业体、餐饮特色街里的,还有更多散落在各个社区外的普通早餐店里,真正成为了现在武汉人身边的传统小吃。
在汉口青年路附近的街边,一家主卖油香的铺子跟前常常排起长队,2元一个价钱并不贵。专门从武昌跨江而来的温女士告诉记者,小时候在汉口长大,最想念的就是一口老过早的味道,听说了卖地道油香、糯米鸡的地方后,必须一次“吃到爽”。
网红效应让老小吃成为新宠儿
在汉口仁寿路、中一路、后湖南路等街道上,一些普通的牛肉面馆、热干面馆等早餐店外,也有油香、糯米鸡、鸡冠饺等地道老小吃在现炸现卖,价格从每个2元到3元不等,生意蛮不错。
在汉口崇仁路的一条小街巷里,记者也发现了传统剁馍的踪迹。制作好的剁馍呈现出上下焦脆有嚼劲、中间面团又软香的老味道。而这样的剁馍,同样出现在汉阳西大街、汉口冬梅街等多处。
已经在汉口宝丰路附近做了将近20年糯米鸡、酥饺和油饼的刘师傅告诉记者,过去主要做的是老街坊生意,但从2019年开始,专门到店里来吃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今年都忙不过来了:“应该是有人把我炸酥饺和糯米鸡的场景拍了视频发到网上,吸引了更多人来吃吧!”刘师傅猜测。
对于武汉传统老小吃越来越多的现象,餐饮观察人士王勇认为,基本的原因是网红效应的助推:“在移动互联的社交网络时代,每座城市的老味道会天然成为网友特别感兴趣的对象,这也让老小吃能够成为新宠儿。”
标准化制作克服成本高的难关
在汉口中一路的一家牛肉面馆外,专门做烹炸小吃的李老板介绍,他是与朋友一起到武汉专门学习老小吃制作,然后创业来做生意的:“现在喜欢吃老味道的人更多,这些早点也可以标准化来学习,做的人肯定就更多了。”
对于这样的说法,在汉口铜人像做了20多年武汉早点的魏师傅认为,过去武汉人儿时老小吃制作成本高、材料相对复杂,做起来费时费力,价格也卖不起来,慢慢就没有人愿意继承。
“就说糯米鸡吧,真正要做出好吃的老味道,那必须是用香菇、五花肉、笋丁、木耳来做主料,糯米也要做得软烂才好入味。”魏师傅说,随便算下来都费工费料,综合成本远远超过普通的油炸早点:“你要是把糯米鸡、油香这种老小吃卖贵了,又会影响销量,很可能成为一个吃力不讨好的选择。”
为了克服制作成本高的难题,很多餐饮培训机构专门针对市场化消费需求旺盛的传统老小吃进行了标准化的制作。“我们到武汉来学习的就是这种制作方式,上手也快,成本控制得也不错,有些食材可以直接采购。”李老板称,现在武汉老小吃自带流量,基本上不愁销,学着做的人也就变多了。
老小吃是城市味道更需注重品质
依靠相对标准化的技术进行烹制,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吸引更多消费群体,武汉人儿时的传统老小吃似乎重新走红。不过,本土餐饮专家认为,老小吃是城市最本真的味道,在拥有推广红利的时候,必须注重品质与口感。
“如果地道的食材成本高,那也许可以走小而精的路线,保证口感和品质,也能够实现盈利。”采访中,魏师傅说。
餐饮专家也介绍,武汉地道早点小吃曾经确实因为制作成本较高而在街头难觅,现在即使有,也可能是“简配版”,如果没有品质保证,会直接影响食物的口感和店面的口碑,这是得不偿失的:“武汉的过早文化全国闻名,从业者必须注重品质,才能保证经典早点经久不衰。”
来源: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荆楚网
责任编辑: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