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倒计时100天,北京时间独家探访冬奥村:运动员吃住条件到底咋样?

  2021-10-27 17:38:01
分享到: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倒计时100天之际,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张建东带来了又一好消息:“2022年1月27日,冬奥村将正式开村,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

实际上,早在今年7月,北京冬奥村居住区就已全面完工,并交付北京冬奥组委使用。眼下,距离正式开村不到100天,北京冬奥村建设情况如何?有哪些高科技亮点值得关注?北京时间带您揭开神秘面纱。

北京冬奥村位于北京奥体中心南侧,总建筑面积约33.3万平方米,根据功能划分为居住区、运行区、广场区三大区域,设计遵循“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赛”三大理念。

据北京冬奥组委奥运村部部长、北京冬奥村运行团队主任沈千帆介绍,目前冬奥村主体结构、基础装修已基本完成,村内正在进行设备器材安装调试、物资移入等相关工作,12月准备就绪,餐饮服务、住宿运行服务和广场区商业配套服务商已正式签约。

住最贴心的房子

据了解,运行区主要承担各代表团注册、办公、安保、礼宾等功能。运动员在门口安检完,在运行区进行报到,完成注册、激活,通过后入住居住区。目前,运动员接受媒体记者采访的场所也放在了运行区。

北京冬奥村运行区由原北京第四清洁车辆厂厂房15栋既有建筑进行翻新、改造而成。项目组不仅翻新了外立墙面,还重新铺设了水、电、燃气的管线。

走过运行区之后就到了居住区,北京冬奥村居住区由20栋公寓楼组成。据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城区场馆建设处处长黄晖介绍,公寓楼设计理念来自北京四合院的院落形式,20栋建筑围合成6到7个合院。

通过围合和打开的建筑布局,一方面形成了“楼楼有园、户户有景”的社区归属感;另一方面又形成了相对私密、总体开放、易于交流共享的格局。其设计充分体现了奥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与普通住宅小区不同的是,这次北京冬奥村倡导建设健康建筑、智慧社区、无障碍服务等人性化设施。建成后将成为新时代引领性的居住社区,引领未来健康社区建设的发展方向。

据悉,北京冬奥村按照健康建筑WELL金级认证标准建造,成为当前住宅建筑领域的新标杆。

具体表现为用水方面,北京冬奥村采用多级水质净化装置,过滤微生物及余氯,高效去除水中微生物、农残、重金属等,为居住者提供干净的生活用水和直饮水;降噪方面,通过建立多维度的降噪系统,保持室内静谧的居住环境。

卫生间采用同层排水系统,杜绝了多层排水所产生的噪声,也防止病菌的传播,保证赛时运动员能够有良好的休憩环境,在比赛当中高水平发挥。

此外,在建材的选用上,采用新型真空绝热板保温材料,在保证房屋内冬暖夏凉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通过这种节能设计,整个建筑节能比率可达82%,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2.4吨。

北京冬奥会赛时,18栋公寓楼将投入使用,届时可提供客房2234间,最大床位可达2338张。每个房间建立了独立新风系统,采用高效除霾模块和除臭氧模块,新风量在一般国标的基础上提升30%。赛时,北京冬奥村将全面覆盖5G信号。

居住区公寓分为4个户型:135平方米、165平方米、190平方米、220平方米。户型普遍偏大是因为除设有卧室、洗手间和客厅以外,公寓还专门布置了代表团办公室和会议室等功能空间,可以满足代表团开会、协商等功能。

房间还处处体现人性化关怀,每间卧室配有床、床头柜、衣柜、衣架、台灯等。为了让运动员休息好,运动员们睡的床采用记忆棉材质,不仅舒适结实,床的形态还能调整。

公寓也充分考虑到了残障运动员的需求,残奥会房间均设立了完备的无障碍设施。冬残奥会启用的公寓楼按钮和插座都是低位设计,紧急按钮设在床头柜上方显眼之处,如遇突发情况可一键呼叫,信息直达中控室。

“吃喝玩乐购”一应俱全

除了运行区、居住区,北京冬奥村还外设广场区。广场区是运动员、随队官员交流互动的主要区域之一。各国代表团的旗帜将在这里展示,休战壁画签名也将在这里举行,营造出浓浓的奥林匹克国际大家庭氛围。

冬奥会期间,这里不仅作为北京冬奥会合作伙伴展示区,还将为冬奥村运动员提供购物、美食等配套服务。广场的“地下”有22处生活服务空间,涉及餐饮娱乐、商业配套、文化体验等多项内容。

运动员可以在这里享受到“一站式”的生活服务,包括快餐、干洗、花店、旅行社、美发美甲、便利店、国航提供机票订改签等。

赛后,广场区将依托奥运文化,打造集餐饮美食、个性娱乐、精品零售、活力体验于一体的京城北部大型TOD个性体验聚合地,计划于2022年9月底开业。

居住区的运动员公寓也将在赛后转换为北京市人才公租房,面向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人才配租。

为此,冬奥村采用了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形式。室内采用剪力墙设计,这是一种可以回收的建筑材料,可以满足从赛时到赛后转换的要求。通过对空间进行再次分隔,满足未来的居住空间需求。

记者:北京时间财经 陈世爱

摄影:北京广播电视台 王晓龙

(责任编辑:任艺霏)

责任编辑 任艺霏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