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无创通气,让安稳觉不再是奢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2021-10-23 17:30:07
分享到:

编者按

一切科学的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的作用,医学更如是......记得瑞金医院内科奠基人邝安堃教授曾说,“做学问,不要只做人家做过的事情。”

是的,勇于创新就是所有瑞金人的精神内核,百十年来他们坚持完善科研体系,坚持把创新成果写在病人的健康本上。今天起,我们将推出“瑞金医术”系列报道,深度揭秘这些前沿技术……

01.

“三十而卧”,何时了? 

“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时隔7个月,小王已经记不起安安心心一觉睡到天亮是什么感觉了。何以让一个而立之年的小伙子发出这样的感慨?是熬夜打拼事业?还是照顾刚出生的宝宝?

一天夜里,小王在睡觉时突发昏迷、抽搐,出现了急性的高二氧化碳昏迷,在当地医院实施抢救,紧急行气管切开术,并配合呼吸机辅助通气。自此以后,脖子上可怕的切口和裸露在外的插管便伴随了他7个多月,因为即便白天正常如斯的小王,也逃不过夜里不期而至的噩梦。每当夜间入睡,他的二氧化碳水平就会升高,必须靠有创呼吸机维持,否则就会出现昏迷。因此,他一直在住院,无法回归生活和社会。

难道要和这讨厌的插管共度余生了吗?不甘心的小王和家人踏上了漫漫的求医之路,直到7个月后走进瑞金医院,方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02.

“七月之痛”,拜拜了 

小王患的到底是什么怪病?气管插管是否能拔除?在排除了神经肌肉疾病后,小王随即被转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这道7个月都没解开的难题,摆在了睡眠呼吸领域专家——李庆云教授的面前。

“结合病史和睡眠多导监测(PSG)监测,可以判断小王患了一种呼吸系统的少见病——睡眠相关肺泡低通气症。”李教授表示,“睡眠相关肺泡低通气症是睡眠期间出现CO₂潴留,可为神经肌肉疾病的早期表现,亦可为肥胖、内分泌因素或者先天性PHOX2B基因突变等因素所致。在一定诱因下可迅速加重并进展为急性呼吸衰竭,导致昏迷,甚至危及生命。目前,有效地进行机械通气是治疗的基本策略,也就是说,要靠呼吸机的支持度过每一个夜晚。好消息是,根据李教授的经验判断,小王目前的情况已经具备了改有创为无创的条件,“拔除那个插在气管内的套管,睡眠期给予无创通气治疗就能获得重返生活的机会。”李教授的一句话,让小王和家人的希望被点燃了。

那么李教授口中的“无创通气治疗模式”是什么呢?这是瑞金医院睡眠呼吸诊疗团队在全面认识睡眠呼吸障碍疾病谱,并拓展该领域相关鉴别诊断后,推广的一项规范化治疗策略,致力于改善患者的睡眠呼吸障碍及生活质量。

针对小王的情况,李教授和团队制定了详细的策略,在实施无创通气治疗前,首先要拔除气管内的套管。但考虑到拔除套管存在气道塌陷而危急生命的风险,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拔管将分步进行。第一步将有创套管型号分3次实现由大到小的更换,这样可降低患者上气道通气阻力,再堵管行夜间经口鼻面罩无创通气。随后实施睡眠呼吸监测下的压力滴定,并逐步过度为无创通气支持。入院后的第三周,李教授认为拔管条件已经成熟,随即,小王的插管被果断拔除了!经过观察,李教授发现小王在前半夜和后半夜所需的无创通气压力支持并不一样,于是采用了个体化的工作模式,即容量保证压力支持模式,实现了整夜睡眠期不用反复调整呼吸机压力的目的。

“带了七个月的管子,终于是拔掉了!”成功拔管后,小王终于能完整清晰地说完一句话了!一直陪伴在旁的母亲几近跪下,泣不成声。不久后,小王愉快地回到了工作岗位,近二年多次随访均显示夜间睡眠呼吸机应用正常,未再出现任何夜间异常状态。

03.

无创通气,未来可期 

无创通气治疗新模式的不断完善,起到了优化临床无创通气治疗及慢性呼衰管理的作用。目前除了有效解决睡眠相关肺泡低通气症长期气管切开患者拔管后维持治疗之外,还应用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合并急性呼吸衰竭、不同类型慢性呼吸衰竭等患者的救治,大量慢性呼吸衰竭家庭无创通气治疗临床获益,许多和小王类似情况的患者,通过使用无创通气技术,从重症病房转到了普通病房,从医院回到了家里。

下一步,无创通气治疗模式还将接轨“数字化-智慧-认知”医疗,强化规范化应用流程,有利于引领和推动国内无创通气治疗应用领域的发展。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湖北广电大健康发展中心图文编辑:袁佳

责任编辑 杜若希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