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教育部又提增加教育惩戒权,网上也呼吁把戒尺还给老师,但为什么一线老师却很犹豫?

  2021-10-23 16:29:04
分享到:

你小时候有过被老师罚抄课文、罚站的经历吗?这两天,教师的“教育惩戒权”话题,重新引起了关注。

10月21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法实施情况,其中提道:《教师法》修订将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明确教师权利义务,增加教师教育教学自主权、教育惩戒权和对创新内容的知识产权等

在记者的印象里,“教育惩戒权”这个话题已经讨论了很多年。在老一辈人的传统观念中,老师训诫学生就像父母教训调皮的孩子一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老师能否惩戒学生?惩戒的度在哪里?

“教育惩戒权”这个话题,一直备受家长、老师的关注。而最近教育部部长提出“增加教育惩戒权”,又有怎样的意味?

教育惩戒话题由来已久

新规今年3月已正式施行

事实上,关于教师的管教权和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处分权,我国多部法律法规中均有相应规定——

2009年8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明确,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师享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负有“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的义务。《教育法》还规定,学校有“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的权利。

2020年12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首次对教育惩戒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将教育惩戒纳入法治轨道。从今年3月1日,这项《规则》正式施行,这是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作出规定

《规则》明确了实施教育惩戒的范围:

图片


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学校及其教师应当予以制止并进行批评教育,确有必要的,可以实施教育惩戒:

(一)故意不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或者不服从教育、管理的;

(二)扰乱课堂秩序、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

(三)吸烟、饮酒,或者言行失范违反学生守则的;

(四)实施有害自己或者他人身心健康的危险行为的;

(五)打骂同学、老师,欺凌同学或者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六)其他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

教师在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中,对违规违纪情节较为轻微的学生,可以当场实施以下教育惩戒:

(一)点名批评;

(二)责令赔礼道歉、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

(三)适当增加额外的教学或者班级公益服务任务;

(四)一节课堂教学时间内的教室内站立;

(五)课后教导;

(六)学校校规校纪或者班规、班级公约规定的其他适当措施。

教师对学生实施这些惩戒措施后,可以以适当方式告知学生家长。

把戒尺还给老师

让教育赢得应有尊严

网上有一种声音:把戒尺还给“老师”:合理惩戒,才能让教育赢得应有尊严。也有人说,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尊重教育规律、顾此失彼的行为。“戒尺拿得稳,腰杆挺得直”,是时候把“合理惩戒权”还给老师了

一位当了十几年班主任的小学老师对此很赞同:“增加教师的教育惩戒权,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十几年来,我遇到过一些有个性、自我的学生,作业不做、违反纪律,甚至敢当面顶撞老师。现在的孩子是三个家庭六个大人的宝贝,打不得、骂不得,有时候确实很无奈,也确实需要采取一些方法来对孩子进行惩戒,让孩子意识到错误。”

有一项针对550名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教育惩戒权纳入法律并未消除中小学教师对行使惩戒权的顾虑,其中,害怕引起家校纠纷是教师最大的顾虑。因此,家庭作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教育力量,如何引导家长支持学校和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是学校应该考虑的重要方面。

安吉路教育集团新天地实验学校副校长吴海燕,曾在教育部新规出台后组织老师们一起讨论,对于教育部提出“增加教育惩戒权”,吴校长认为:“这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一件好事,出发点是好的,但其中也有不少的学问需要去琢磨,一旦这个度把握不好,很容易引起家校矛盾。”

家有家规,学校也有学校的规章制度。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再温柔的老师也难免会有火气上来的时候,怎么样用好惩戒的度和边界,是对老师教学智慧的考验。吴校长举了一个例子:

图片


上课时有调皮的学生捣乱课堂纪律,十几年前老师的做法可能是罚学生去教室外面站着吹风,但现在80、90后的老师则有更温和的方式:让孩子站起来冷静一分钟。

“这一分钟里孩子会有心理斗争,觉得有点丢面子了,再坐下时就能够安静下来了。其实惩罚并不是目的,通过小小的惩戒达到教育和引导,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被管教”的对象

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

怎样的惩戒方式是能够被接受的呢?这个问题还是要问问学生自己。昨天傍晚,记者来到一所公办初中,找了几名七年级的学生坐下来好好聊了聊。

“你们有被老师训过的经历吗?”这个问题一抛出,几个孩子都心照不宣地抿嘴笑了一下,纷纷举起了手。

一个男生说:“我记忆最深的一次,是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因为有几道题目反复修改反复做错,被语文老师用戒尺打了手心,不过打得不重,不怎么疼。”回家后,爸爸知道了这件事,说:“老师应该打你。”男生挠了挠头,接着说,“老师在打我手心的时候,我脑子里马上闪过两个想法,一是以后要守纪律,二是做作业要更认真。后来整个小学阶段,我都没有再挨过训诫。”

另一个女生说:“我家里也有一把戒尺,是四年级时一家人去曲阜旅游时在孔庙买的,不过这把戒尺基本没有用过,我爸爸说成绩退步了不会打我,但是态度不好或者犯了原则性错误时,会惩罚我。其实老师和家长的批评,也会促进我反省自己的过错,我觉得是需要的。”

几个学生都说,有一些平时调皮捣蛋、不尊重师长的学生,需要老师进行适度惩罚,比如语言上的劝诫、批评,适当罚站等,这些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过于严厉,效果并不会太好。“我们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可能会怕老师,但是到了初中,这些简单粗暴的方法并不会起太大的作用,沟通才是最重要的。”

“我觉得不要刻意规定老师该怎样惩戒学生,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惩罚要有弹性,而不是冷冰冰的白纸黑字定下一些规矩。”一位学生说。

一个女生分享了小学六年级时数学老师的一个做法,大家都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六年级期中考试时我们班的数学成绩考得不理想,但老师并没有骂我们,也没有训斥一句,而是首先反省自己,说很多知识点没有帮大家复习到。之后又用了很多节课讲评分析试卷,还鼓励我们不要丧失对数学的兴趣。我一开始是不喜欢数学的,那件事之后我们反而觉得有些愧对数学老师,后来学起数学来也格外认真了。”

教育“熊孩子”

要有温度地进行惩戒

记者也问了身边的几位家长。一位二年级男生的妈妈说:“老师严一点挺好的,小学阶段就是要给孩子立好规矩,让他知道在班集体中与同学、老师相处是需要遵守规矩的,孩子也是在一次次的批评和惩戒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另一位小学高年级孩子的家长说:“每个孩子情况不一样,有些孩子内向、脸皮薄,可能老师一个严厉的眼神就会情绪低落好几天;有些孩子大大咧咧,怎么打骂都好像无所谓一样。所以家长和老师之间要产生相互的信任,多多沟通形成合力,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惩戒。”

有教育专家说,如何将惩戒的力量变成教育的有力组成部分,如何把握教育惩戒的标准,让教育惩戒既有尺度,又不失温度,还能体现出效度,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

吴海燕副校长曾给老师们讲过一个小故事:太阳和风看到有行人裹着衣服在路上走,就打赌,看谁能让他把衣服脱下来。风呼呼地一直吹,试图把行人的衣服吹走,但越吹行人把衣服裹得越紧。而太阳只是和煦地照着,行人感觉非常温暖,自然就将衣服脱了下来。

“教育惩戒最后的目标,是让学生敞开心扉接受你。现在的孩子很聪明,他们能够感觉到你是对我恶意的还是善意的,所以,不如用太阳的方法,唤醒孩子心底的内驱力。”

来源: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责任编辑:王花

责任编辑 王花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