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什么是好的学术出版

  2021-10-21 09:05:55
分享到:

《学术出版研究与探索》杨金荣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5月版/168.00元

什么是好的学术出版?这里指的是出版学术图书。《学术出版研究与探索》作者认为,好的学术出版需要一种内在的、看不见的东西。作者杨金荣编审从事学术出版20余年,主持过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华学术外译等项目近30项,编辑策划的学术图书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省部级以上学术奖20余项。他的躬身自问,某种意义上是出版人对学术出版现状的自我反思。作者认为,无论是从近代以来中国学术出版的历史看,还是比照学术出版发达国家的历史与现状,当下缺少普遍健全的学术出版的审核机制。以发达国家的大学出版为例,几十年一以贯之的学术图书选题论证均由大学学术委员会裁决,而检视现代中国学术出版史,也曾有陈寅恪先生替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出具审查报告的佳话,健全的学术出版审稿机制应该是学术出版所需要的“内在的看不见的东西”的一部分。

好的表达、好的文字风格对于学术出版也十分重要。有影响力的学术图书,一定是懂得学术表达技巧的作品。好的学术出版,还有赖于学术批评。汉学家、书评家杨联陞教授曾说:“一门学问之进展,常有赖于公平评介。”对学术图书批评“养成良好的风气”,也是好的学术出版所需要的氛围。梁启超先生在北大校园公开演讲,批评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不仅让学术有了“讨论的价值”,也把学术出版带进公众关注的视野。

作者没有回答学术编辑在学术出版中的角色或作用,但他以自己主持的学术出版项目为例,提供了可供思考的个案。例如历史名人、著名学者顾毓琇先生所著《顾毓琇词曲集》修订再版,出版项目统筹人(作者)如何抓住机遇,请顾毓琇先生的哲嗣为读者重构有关历史名人的记忆,从而间接实现了著作者、读者与出版人的精神互动。

作者带有出版口述史意味的篇目《我与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出版二十年》,记述了作者从编辑章开沅先生主编的《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一书的文稿,到策划选题,约请张宪文教授团队主编《南京大屠杀全史》的历程。他从纯学术专著出版到服务大众的《南京大屠杀史》“公祭读本”,从组织汉、英日多语种出版,到成功申报国家丝路书香工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以及在域外出版英文、韩文、阿文、西文、希伯来文、印地文、泰文、哈萨克文、波兰文等多语种,让属于“世界历史记忆遗产名录”的南京大屠杀研究成果不断走向海外。20年对同一主题出版的坚守,无言阐述了学术出版所需要的品格:情怀、责任与使命感。

全书包括六部分:“思与言”“出版论语”“时与潮”“出版手记”“学术书评”“序与跋”,既有出版前沿问题的追问,也有系统的专题性研究;有不同阶段的研究论文,也有烙有时代印痕的实践案例;有学院视角的学术探寻,也有产业视角的个案研究;既有出版人个体的思考,也有出版人在社会文化变迁中探索的群体缩影。这些恰恰是学术出版不为人知的一面,又是学术出版生活的真实图景。作者在序言中说道:“出版是时代思潮的晴雨表,是社会文化变迁的投影。出版的研究与探索,也深深烙上了社会文化的时代印痕,希望这些携有个人心灵体验与时代印记的文字,有助于读者窥知学术出版在整个文化大潮中产生的涟漪。”中国出版业正迎来一个伟大的时代,如何记录下这一出版时代的色彩、声音与记忆,离不开出版人的努力、记录与书写。这也许就是《学术出版探索与研究》一书的意义所在。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田甜

(责任编辑:任艺霏)

责任编辑 任艺霏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