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基因知道答案!

人民网科普  2021-10-12 09:18:07
分享到:

周口店北京人是不是我们的直系祖先?

如果非洲现代智人是中国人的祖先,那为什么我们的肤色不是黑色?

哪些驯化的动植物是土生土长的,哪些又是外来的?它们给我们的祖先带来了什么影响?

中国的各个族群是如何诞生的?他们在中华大地上是如何迁徙的?

世界各地的族群与中国人有亲缘关系吗?

基因知道以上这些问题的答案。

历史学家有一个烦恼,越回溯过往,能够找到的史料就越少,就越难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这个烦恼同样折磨着考古学家,他们面对没有文字材料出土的考古遗址时,经常感到困惑,这个遗址到底对应史书中记载的哪个族群、哪个城镇呢?相比前两者,古人类学家更容易发出“我太难了”的哀叹,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文字还没有被创制出来的史前时代,不论是远古化石还是石器,都不会有只言片语留下。

偏偏对人类历史来说,很多影响深远的事件,都是在有文字记载之前发生的。例如,古人类数百万年间进化与迁徙的历史,几乎都隐藏在无言无字的迷雾之中,只能依靠凤毛麟角的遗物略窥一二。人类主要的农作物、家禽家畜的驯化,航海技术、制陶技术、冶金技术、建筑技术的发明,都是在文字发明前很久就诞生了,很多时候,后人只能在传说故事中胡乱写上一个名字,作为这些技术的发明人,不能当真。

我们就没有办法触摸更多的历史真实了吗?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领域上演了一场神奇的跨界大戏,分子生物学闯入了原本属于古人类学、历史学与考古学的领域,以古今人类和动植物基因为样本,通过基因分析与比较,揭示了过去常规研究方法无法涉足的历史真相,尤其是提供了史前时代古人类迁徙历史的细节。

就这样,分子生物学涉足了历史学,分子生物学家变成了历史学家。

在古代史书和考古遗址之外,分子生物学家又翻开了一本“无字史记”,并把上面的基因密码翻译出来,使我们对人类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对于祖先的起源、进化、迁徙和日常生活有了更多了解。

除了基因研究,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分析也实现了“跨界”,这些新的科学手段在人文学科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很多新发现。人类和动植物在活着的时候,会从环境、食物中吸收特定的元素,从而在死后的骨骼、牙齿、茎秆上留下元素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科学家能够推测他们/它们过去生活时代的环境、所吃的食物或吸收的营养成分,这些都是历史。

运用基因、元素这些高科技手段研究古人类、考古、历史最大的好处,可能就在于它们的真实性。史书是古人写就的,那些内容可能会因有人随意取舍、记忆有误或者心存故意而偏离历史真实,但基因、元素的研究是科学,以客观而非主观的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得出结论。科学还可以检验,用重复性的操作来检验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否准确、正确,从而降低了人为造假的可能与危害。

经过几十年的摸索,以分子生物学为代表的高科技手段正在成为人文学科中的“高精尖武器”,并积累了大量的成果。关于我们祖先的“无字史记”的解读内容已经足够丰富,上面记载了关于祖先的物种起源、族群迁徙、生产生活乃至文化脉络的大量生动故事。

现在,就让我们翻开这本“无字史记”,阅读有关祖先的新鲜历史,展开一次以基因为导航的寻根之旅吧。

来源:人民网科普

湖北广电大健康发展中心图文编辑:袁佳

责任编辑 杜若希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