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唤醒国风舞蹈,让当代观众与历史对话
无论是《墨舞中秋帖》《鹤归来兮》还是《东都行者》《少林·功夫》,“中秋奇妙游”中的舞作以独出机杼的创意将问道、修行、武功、水墨等传统精神融入舞蹈里,以高科技的融媒体手段,给观众以奇妙的艺术视听体验,“当代”与“传统”跨越时空的对话,为传统舞蹈的当代呈现,画上了靓丽的一笔。
中秋月圆,与月遥相对望的书法家王献之在静思间妙手偶得,起身赋诗一首。他着墨挥毫,仿佛舞人跃然于纸上,中国歌剧舞剧院舞蹈演员陈炳睿化作书写者笔端的墨点,抖袖似泼墨,腾空抛袖与苍劲有力的笔法相融,展现书法艺术的精妙和中国舞的飘逸。舞作《墨舞中秋帖》竭力挖掘献之书法中“极草纵之致”“一笔书”等特质,使人感叹墨舞流韵空中挥毫,实为创意妙门。
洛阳城内飞翔的仙鹤渐渐幻化人形,在殿堂、湖面、月旁的翩迁之姿尽显仙鹤高雅轻盈之态。舞者凌空而跃辅以镜头的360度旋转,似乘云驾鹤往来于天地之间,舞作《鹤归来兮》中舞者以身拟鹤,寓意着吉祥康健、纯真忠贞。
这是让观众沉浸其中的“中秋奇妙夜”,这些让观众遐想连篇的舞蹈,无论是《墨舞中秋帖》《鹤归来兮》,还是《东都行者》《少林·功夫》等,独出机杼的编导创意将问道、修行、武功、水墨等传统精神融入舞蹈里,以高科技的融媒体手段,给观众以奇妙的艺术视听体验,“当代”与“传统”跨越时空的对话,为传统舞蹈的当代呈现,画上了靓丽一笔。
自2021年初的《唐宫夜宴》为伊始,细数河南卫视此类传统题材的舞蹈创作,“端午奇妙游”中《洛神水赋》《唐印》等作品相续萌生新奇创意原点,“七夕奇妙游”中《龙门金刚》返本开新再次成为国民看点,近日的“中秋奇妙游”更是延续其国风雅韵,重拾历史记忆,以鲜活的形式呈现今人的视域,将“中国风”“古典美”等审美意境传递给当代青年群体,探求将传统舞蹈、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传统与现代:从神态描摹到心态体悟
古典题材、国风舞蹈创作一直以来是业内热议的话题。如何拉近传统舞蹈、传统文化与当代受众之间的距离?如何以赋予舞蹈创意的方式,唤起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舞蹈创作如何结合融媒体的呈现来突破圈层,唤醒互联网时代观众的审美共情?
舞作《龙门金刚》,以实景重现的方式将环境选定在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中,飞天、金刚力士等形象与现实的舞者“同台演绎”,营造出跨越时空的现场感。舞作的创意解决了长期以来壁画姿态如何动、飞天形象如何“飞”的问题。当下的舞台实践,无论是翻飞回旋的绸花,还是抻曲旋拧的动势,其核心旨在营造满壁风动、若翔若行的轻盈、腾飞之感。但受限于四方舞台的表演空间,“飞”的质感往往只存在于动作的瞬间,而借助镜头语言、威亚特技等手段,使得迎风飞翔之感得以贯穿始终,搭绸与腾空而起的镜头顺接突破了身体运动力学上的极限,在视觉上给人以轻盈、腾跃之感。
舞作《龙门金刚》是龙门石窟中的飞天形象与力士形象的邂逅,也是当代观者与历史文化的邂逅,穿越时空的对话将七夕之夜的文物赋予了生命力。7名舞者在雄健的金刚力士的注视下刚劲起舞,振臂、跳跃、盘旋等动势将当代观者引向历史场域,为静置于石窟中的金刚力士形象赋予生动的气息,逐渐向中心聚拢的演员相互托举,形成阶梯式的雕塑形态,静止的舞姿与四壁形成叠化,随着点点星光的散落,他们也逐渐消失在时空隧道里。
武术舞蹈《少林·功夫》将地点选定在嵩山少林寺中,壁画成为作品的创意来源,运用XR(扩展现实)技术,将人物镶嵌于壁画之中,随着镜头的推移,少林真武僧拳劲生风、身迅似燕,将少林精神尽显。
雍容的唐宫仕女,手持洞箫、钹、琵琶、手鼓、长笛、箜篌、排箫等乐器,频频穿梭在《簪花仕女图》《千里江山图》等历史画卷中,调皮灵动的身体动律赋予静态的历史文物以动感;《唐宫夜宴》中,不乏“打斗”“调侃”等生活场景的巧妙注入,真实又不失童趣。
舞作《洛神水赋》将我们对神仙飞天形象的想象置于水中呈现,巧妙地借助水的阻力,形成“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艺术效果。沉浸在水中的舞者表现出“形止而神未止,形静而意不停”的美感,犹如曹植在诗文《洛神赋》中的描绘,将“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之动态瞬间形象化呈现,给观者以奇妙的审美体验。
《洛神水赋》的舞蹈表演者何灏浩为花样游泳运动员,她“一舞而红”备受关注。在自媒体中,她不断感慨:“我知道《洛神水赋》的背后,是中华上千年的文化底蕴,是我们民族自信、文化复兴的信号。”主创者一遍遍地水下试验,用镜头捕捉每一个瞬间,传统文化也由艺术巧思和融媒体方式呈现给当代观众。
完成这样跨越时空的舞蹈创意,需要编创者既要了解历史文化,考虑到历史中飞天、金刚、洛神等形象应有的性格特征,又要回应当代观众的审美期待,满足当代人对于历史形象的艺术想象。对历史文化的探佚是想象、破译,同时以融媒体的方式不断激活当代人审美兴趣,解开传统文化的密码,让当代观众回应历史的“隔空喊话”,从形态的仿像到动态的连接,从神态的描摹到心态体悟,这是探索传统文化的当代呈现,国风舞蹈的发展之路。
网剧和网综:让舞蹈也当“主持人”
河南卫视的系列舞作大都取自中国古典舞成品剧目,如《唐宫夜宴》原为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评奖作品;《唐印》为第十二届桃李杯展演作品;《龙门金刚》改编自第七届CCTV全国舞蹈大赛中的舞作《金刚》。
将舞台作品转化为视觉影像,这是融媒体中舞蹈表演场域的转换,同时也是对肢体表意空间的拓宽。“端午奇妙游”中的《唐印》撷取盛唐时期舞俑形象,创作者结合诗文典籍中盛唐文化景象,将灵秀活泼、豪爽奔放的性格赋予舞人,在首演时便广受赞誉。舞蹈编导欧思维在创作手记中提及:“同样的题材必须要找到新的表现角度和方式,不能片面地以惯性的‘正确’来忽略当下对于传统的想象,要允许离开某种意义下的‘约定俗成’,多做意象上的探索。”为顺应时代的快节奏,河南卫视将《唐印》从原作近6分的时长,压缩至2分钟,但AR技术下不同场景的变化却将近10次,短时效、多变化的视觉刺激不断满足着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时空的更迭穿梭使得作品凸显历史现场感。影像作品保留舞蹈原作的文化内涵,提拎出其中的高潮舞段,营造“唐宫圣景”的情景,给观者移步换景、游目骋怀的视觉冲击感。舞作融合创意元素,将作品上升到“破壁出圈”的高度,可谓是对“意象”进一步探索。
河南卫视自“元宵奇妙夜”起,便开始以“网剧+网综”的方式替代“联欢晚会”形式,整部作品由主线进行串连,而其中的“节目”顺理成章地融入了情境之中。让舞蹈也承担起了“主持人”的工作,剧情的编织在舞者的引导与串连下进行,舞蹈中的“调度”也成为画面切换的引子。穿梭于时空隧道中的舞人不断通过姿态、表情、视线等身体语言引导着作品的节奏、走向,使人倍感新奇。如“元宵奇妙夜”中“唐宫小姐姐”似晚会中的“主心骨”,跟随着她们的脚步,观者也解锁了博物馆中的诸多趣闻轶事,舞蹈作品中的“走、看、打闹” 等元素被片段式提取至屏幕之中,她们眼中所见之物往往开启着下一篇章的序幕,如此古今交融,向当代观众生动地展现了“文物复活。”
纵观舞蹈在“奇妙游”中的功能,舒意展怀的同时更承担起了语言的“表意”工作,以身体语言的引领、心绪情动的波荡传递给观者感受性的情绪体验。《唐宫夜宴》的导演陈雷感叹:“我们也在探索,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用什么方式交流?节目中我们说话的方式、说话的姿态变了,找到了他们的语境,沟通起来就顺畅了。”“网剧+网综”的新生形式用创意之线将艺术串连,使得舞蹈艺术的表演场域、表现空间被拓宽和延展,将“节庆晚会”给当代受众以奇妙的穿越体验,让年轻一代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国风热潮”:找寻最本质的艺术内涵
《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墨舞中秋帖》等舞作,让历史文物获得当代“重生”,激活古典形象的同时,更将传统文化的内蕴,中华美学精神传递给当代青年。融媒介创意形式的核心旨在探寻如何与当代人“对话”,从博物馆中出走的“唐宫小姐姐”,到徜徉水中的“洛神”,从坠入凡间的“飞天”“金刚”,到王献之挥毫赋诗现场,观众跟随着他们的脚步,一次次燃起对国风舞蹈的热情和兴趣。5G、VR+AR、360度摄影等新技术手段,将历史遗迹以实景重现般展现,将视觉震撼与文化底蕴并置,挖掘更为生动、鲜活的形式,找寻最为本质的艺术内涵。
愈是现代艺术愈渴求寻找到传统的根性所在,传统元素的注入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创意点。在百度与人民网研究院联合发布的报告中,从2011至2021,“国潮”搜索热度近十年上涨了528%,国潮3.0时代,90后与00后更是成为了主力军。创意元素结合历史内蕴,将传统文化“唤醒”,正是当下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国潮的核心是对历史的追寻,对文化的传承,只有“热度”而没有“深度”的艺术作品难以在国潮中获得长久的影响力。
国风热潮下,舞蹈人应该以更大热情去探索和实践,在舞蹈创作中“寻根溯祖”,舞蹈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以身体语言的探索,动作的编排设计来展现思想与情感。舞蹈“出圈”是舞蹈本体与技术结合,是技术赋予了舞蹈更鲜活、更奇妙的传播,而保持舞蹈艺术的生命力需要编导者追寻作品真正的“内功”,拓展编创者的思想来源、编舞观念,而不能仅仅依靠融媒体的技术手段。在国潮风行时,舞蹈的发展不缺少向外输送的资源,更需要编创对传统文化有深度思考的新作。京剧艺术家陶君起先生说:“正由于内容的丰富,决定了形式的多样化。”舞蹈创作亦是如此,在喧嚣声中寻找“核心竞争力”,不断丰富舞蹈的内在张力,从千变万化的形式中找寻最本质的艺术内涵,在浮躁的环境中捕捉能打动当代观众心灵的瞬间。
“古典也年轻”“历史也活泼”是让传统走向当代的观念,要义在于寻觅历史深层的内蕴,以融媒体等新形式、新技术来完成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从《唐宫夜宴》看向历史中的唐三彩乐舞俑;从《龙门金刚》看到背后伫立着的“金刚力士”形象;从《洛神水赋》翻开对《洛神赋》的解读,从《墨舞中秋帖》理解中国书法的神韵……艺术的力量不仅在于对表象形态的描摹,更在于引领当代观者打开传统文化的宝库,以当代观众的审美眼光,“激活”历史文物,唤起对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的兴趣。
来源:文汇报
责编:邬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