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1!航天员这个称呼是钱学森提出的
6月17日上午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顺利前往中国“天宫”空间站(Chinese Space Station, CSS),开展为期3个月的天和核心舱驻留任务。
这些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飞行的人员,以航天员的身份被大家知晓,在一代代人心中,播撒下未来也要参与探索浩瀚宇宙的种子。那么“航天员”这个称呼的由来,你了解吗?
钱学森先生认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类的宇宙航行活动只能局限在太阳系内,“宇宙航行”不免夸大,同时受到毛主席的诗句“巡天遥看一千河”的启发,便将人类在大气层以外的飞行活动称为“航天”。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东方红,太阳升……”的歌声通过“东方红一号”卫星由太空传回地球,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1970年7月14日,经中央批准“即着手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并开始选拔、训练航天员”,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承担首批航天员的选拔任务,并成立了体检组。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是世界上第三个大规模的航天员训练中心,负责完成航天员选拔和训练的全过程,提供载人飞船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对航天员的医学监督、医务保障。其前身名为宇宙医学工程研究所。
宇宙医学工程研究所,曾两次面临被撤销的尴尬困境。所幸,两次都在钱学森的力挺之下,航医所的完整建制得以保留,人员精简,全所科研工作重心转入航天医学工程预先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期,钱学森几乎每周都到所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从学术思想到技术方法都给予具体指导,长达六年之久。
他还一直与陈信、梅磊、梁宝林等保持着密切的书信往来,从模拟器研制到空间脑科学的研究,从航天医学工程学科的建立到相关装备的研制,他都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思想。
2004年春节,刚刚创造历史的杨利伟,跟着载人航天工程的负责人,一同去看望钱学森。钱学森一眼就认出了杨利伟,亲切勉励他,“你们现在干成功的事情比我干的要复杂,所以说,你们已经超过我了!祝贺你们。”
2006年1月,航天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看望钱老
从那以后形成了一种惯例,每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成功后,航天员们都会上门去探望钱老,聆听教诲。
现在,我们大家所习惯的世界只不过是一个最普通的世界,而科技人员通过各种探测仪器所观察到的范围比这个世界要广阔得多,观察加科学理论使科学技术人员能超出我们这个常规世界,进入深度几千米的大洋洋底,深入到地球地壳以下上千公里的地幔和更深的地核,同时科学家还能知道地球外几十万公里太阳风引起的磁爆,知道太阳系世界之外的恒星世界以及更外的几亿光年范围的世界……科技人员心目中有十几个,二十个世界可以描述,等待着文学艺术家们用他们那些最富于表达能力的各种手法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文学艺术。
——钱学森
(来源 人民日报 澎湃新闻 责任编辑 徐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