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的十万个为什么84|毛泽东为什么推崇屈原?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毛泽东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历来很高,曾写下一首《七绝·屈原》以歌颂屈原的心忧家国、情牵百姓、勇于探索、清正高洁的有品格,以及以文做匕首、以死醒世人的战斗精神。那么,毛泽东为什么会如此推崇屈原?
(图为《七绝·屈原》 图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早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毛泽东就对屈原很是崇拜。他做了一本专门的听课和读书笔记,第一页抄录的就是屈原的《离骚》和《九歌》。
(图为毛泽东抄写的课堂笔记《九歌》 图源人民网)
著名汉学家费德林在《我所接触的中苏领导人》一书中说,1949年毛泽东赴苏联访问,他任苏方翻译。期间他向毛泽东请教有关中国文学的若干问题,在谈到屈原时,毛泽东曾说:“屈原生活过的地方我相当熟悉,那是我的家乡。所以我对屈原,对他的遭遇和悲剧特别有感受。我就生活在他流放过的那片土地上,我们是这位天才诗人的后代,我们对他的感情特别深切。”
毛泽东还说:“连年战乱使国家凋敝,民不聊生,楚国灭亡了,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接着开始了另一个历史过程,就是把那些分散的、互相争权夺利、争战不休的诸侯王国统一起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最后,它以秦始皇统一中国而告终,从而形成第一个集中统一的帝国。这对中国后来的命运产生了重要作用。这是事情的另一个方面。这个问题我们以后还要专门来谈。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爱国精神:挽救国家于危亡
毛泽东为什么此时大谈屈原的爱国精神?
1949年,处于摇篮时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重重困难,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只能与苏联站在一边,争取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可那时的苏联领导人却对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的中国革命心怀疑虑,甚至存有某种程度的大国沙文主义作风。
因此,心情复杂的毛泽东在谈到屈原时格外动情,民族自信与自尊的情绪也油然而起,进而以屈原传人自励与自许。
理性精神:宁死不屈的斗争者
1958年1月,在南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还批示将《离骚》印发给与会者。其意是要大家学习屈原那种敢于斗争,敢于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离骚》中的名句。追求理想,热爱祖国,疾恶如仇,坚贞不屈,这些屈原身上闪烁的光辉品德,正是值得大力提倡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毛泽东当时的用意在此。
1961年秋,毛泽东写下《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他赞赏屈原作品中的“刀子”精神,以“万里涛”言其跃得远,以“冲”言其勇猛,歌颂其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惊世之举。寥寥28个字,深刻形象地刻画了屈原的爱国情怀、浪漫气质,更揭示了以文做匕首、以死醒世的战斗精神。
另外,毛泽东还高度评价了屈原的另一篇作品《天问》。1964年8月18日,他在北戴河谈话时指出:“《天问》一文全由提问的方式出意,其中对宇宙天地的形成和结构、对人类社会变迁的种种神话传说,连续提出170多个疑问,或怀疑或驳难旧说,很富有批判精神。”
在这篇奇特的作品里,屈原以丰富恣肆的想象力和大无畏的批判精神,表达了既成的神话传说及其观念不可依、天命不可待的清醒的历史理性精神。这种打破陈规陋习,敢于怀疑,勇于批判,能够提出各种问题的个性特征,也正是毛泽东身上一直具有的东西,容易引起他的共鸣。
1972年9月27日,毛泽东会见来华访问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时,以朱熹的《楚辞集注》相赠。在国礼名单上,历代诗人都不曾享此殊荣,这应看做是毛泽东晚年再一次展示他对屈原的关注。
(图为毛泽东赠送《楚辞集注》给田中角荣 图源凤凰网)
(来源综合:人民网、湖南日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实习编辑: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