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里的湖北之最58 | 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桥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座长江大桥,位于龟山和蛇山之间,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南岸嘴附近。大桥于1955年9月开始施工,1957年竣工通车,实现了长江两岸交通的顺畅,同时也解决了人民只能通过轮渡、木舟过江以及对于天气要求各方面的限制。武汉长江大桥的建立对于我国的经济,文化和国防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连通世界,桥梁是关键
万里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发源于“世界屋脊”,由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引出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长江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滋养着两岸广阔的土地,孕育着灿烂的中华文明,同时长江也被称为“天堑”。
对于老武汉人民而言,长江与大桥相当于自身的血脉与情感的符号,任何一位武汉人向外地人炫耀自己的家乡时,两者都是说出来就响当当的骄傲。
武汉的桥梁之多,那是两个巴掌都数不过来的。武汉光长江大桥就有11座,各种小型桥梁以及隧道就更是数不胜数。这些大大小小的桥梁为武汉的交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同时也成为了中心城市经济向四周辐射的生命动力,让武汉的贸易做到贯通全国,为武汉向世界的连通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桥梁的建设标志着科技的进步
似乎任何一个伟大的故事总是需要经历波折的岁月,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也不例外。从1949年9月,桥梁专家李文冀、茅以升等联合联合向中央提交了《筹建武汉纪念桥建议书》,提议建设武汉长江大桥,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纪念建筑”到大桥的全面竣工,其间经历了对于地址、规模、桥式、施工方法等方面的深入的研究,以及对多种方案的对比讨论。并于1954年1月,政务院第20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议》。
在当时,世界上桥梁基础施工普遍采用已有百年的经验的“气压沉箱法”,而西林提出使用尚未实验过的“管柱钻孔法”,新方法的提出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把工人从水下转移到水上施工,大大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另一方面,新方案所需的钻机、震动打桩机等大型机械在当时是没有的,需要依靠建设者们到展览馆,将展品拆卸,拍照,制图再到工厂仿制,再到水陆上实验,实验成功才能有后面的预期结果,可谓是困难重重。
大桥于1957年建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则证明了中国在桥梁建设方面的飞跃成就。
武汉长江大桥开启桥梁审美的新视野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对于桥梁的独特审美,赵州桥则是传统桥梁审美当中的典型代表,由石料组成并结合古代精妙的建造技艺,使桥梁的造型更具古典美感,桥身与四周的环境交相辉映,并雕有细小龙纹等图案,古朴而颇具独特的审美情趣。
武汉长江大桥则是由钢、铁等材料制作而成,整体造型结构更具有现代工业化的审美,桥梁两边的护栏在保留中式传统吉祥纹样中因其材料的不同,让传统的纹样具有现代时尚的气息,让坚硬冷冰的材料又有了温柔的感觉,让古朴的祝福与现代的科技跨越时空在此汇聚。
武汉长江大桥不仅是新中国建设的长江上的第一座铁桥,更是新中国走向新时代世纪之桥。
图片来源:中国知网
(来源:中国知网 责任编辑 晓文 实习编辑 邵雨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