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寻找长江精灵》来到荆州 跟着“水中国宝”中华鲟游长江

  2021-04-26 16:42:54
分享到:

由湖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联合长江网、芒果云、封面新闻等媒体,连续5天开展《寻找长江精灵》系列直播今天来到荆州,走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荆州太湖试验场,跟着“水中国宝”中华鲟游长江,探寻中华鲟保育保种工作情况。

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荆州太湖试验场,500多尾中华鲟子一代、子二代生长在一个直径66米、面积2300平方米的长江巡游池里,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用于鱼类保种的单体。通过水流、水温调节,模拟长江水域自然生态环境,满足中华鲟生长发育。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杜浩:“我们这个巡游池最大的目的,一个就是让中华鲟在这里能够长成它原来的模样,能够达到野生种群的规格,能够提高性成熟的比例。还有一个巡游池的最大期望就是模拟长江生态的环境,模拟长江中华鲟自然产卵场的条件,希望在人工环境下营造产卵场,探索出中华鲟自然繁殖的需求,为中华鲟自然产卵场的改造与重建提供技术支撑。”

多年来,作为“农业农村部中华鲟保育与增殖放流中心”,荆州太湖试验场致力于我国珍稀濒危水生动物资源和生态保护研究工作,围绕葛洲坝一下中华鲟自然产卵场的功能、自然种群变动、产卵规模、繁殖效果等进行连续跟踪、监测,研究解答中华鲟洄游、繁殖基理。目前,已经累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400余万尾,并先后突破了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全人工繁殖、长江鲟的仿生态繁殖等多项技术。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杜浩:“开展以鲟鱼保护为主的技术攻关,包括鲟鱼的生殖干细胞移植。我们现在已经成功的将中华鲟的精元干细胞移植到长江鲟体内,并建立了一个批量的群体。我们想在未来3到5年,能够借助长江鲟生产出中华鲟,突破种间传代技术。我们的目的就是说如果有一天,如果在野外再次发现白鲟这些残存个体时,能够借助技术,能够进行一个种群的复壮,种群的克隆,把物种进行恢复。”

随着长江大保护深入开展,《长江保护法》的出台和“十年禁渔”的实施,长江生态向好发展,为中华鲟、长江鲟野外资源修复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资源损失外部因素逐渐减少。根据监测,长江鲟在上游的误捕率明显提升。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杜浩:“现在农业农村部也是说要充分利用这十年的资源,加大增殖放流的力度。希望在大规模放流以后,在未来十年以后,野外的中华鲟资源能够再次修复,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葛洲坝以下,长江自然的中华鲟产卵场的功能仍然存在,让它们自然繁衍,(物种)仍然不断延续。”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温少海 何进 长江网 胡逢 王硕 责任编辑 晓文)

责任编辑 吴晓文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