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土豆院士”“柑橘院士”…中国处处有山海情

  2021-02-26 09:29:40
分享到:

自己租地种土豆,让农民先看到实实在在的收获;开免费培训班,手把手教大家种植;待到收成之后,还负责推广销售,创下直播带货1小时卖25吨土豆的纪录……

熟悉的剧情,熟悉的场景——但这并不是热播剧《山海情》的艺术呈现,而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的真实故事。六十岁那年,他来到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驻乡扶贫,立志“用科技改变贫穷”。他算过一笔账,“每亩地平均3.1吨土豆,卖价3000元一吨,一亩地农民收入9000多元,种一亩就能脱贫,种两亩就能奔小康!”于是,他扎进了田间地头、深山密林,带出了成百上千名“农民徒弟”,助力澜沧县走出了一条科技扶贫、产业脱贫的新路。

朱院士说:“看到科研成果在很多农民家里开花结果,比拿多高的奖金、发表多少文章都更高兴。”他还说,“老百姓享受不到你的研究成果,作为院士,这就是失职!”

两句话一正一反,表达的是同一种朴素情感:用自己平生所学,带领老百姓摆脱贫困、奔向小康。这其实正是中国科技扶贫的缩影。朱院士在澜沧“种土豆”,邓秀新院士在秭归“种脐橙”,李玉院士在柞水“种木耳”,林占熺教授在闽宁“种菌草”……还有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技术人员活跃在扶贫一线,亲力亲为传递致富经。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科技系统累计在贫困地区建成1290个创新创业平台,选派28.98万名科技特派员,推广应用5万余项先进实用技术、新品种。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在这些科研工作者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拳拳赤子之心。心系天下,报效祖国,甘冒风险,不辞辛苦。这种品质,体现在扶贫的每一步,也贯穿于中国建设发展的每一步。新中国百废待兴之时,他们是冲在前线的拓荒者;国家发展起来之后,他们是甘为人梯的奉献者。“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这些“最强大脑”殊为可贵的抉择,深刻改变着中国的面貌,也夯实着中国人的幸福根基。

“土豆院士”“柑橘院士”……这样的热搜,这样的国士,值得致敬。而相比键盘上的点赞、“比心”,更重要的是行动上的传承。每个人都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我们的国家就能更加兴盛,更加充满希望地往前走。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实习编辑 张煜)

责任编辑 张煜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