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千里汉江第一隧首节沉管对接 这些方面首次实现了全"国产化"

云上襄阳  2021-02-10 09:26:25
分享到:

今天下午3点06分,东西轴线鱼梁洲沉管隧道首节沉管在汉江水面下25米精准对接到位,这也标志着我国沉管隧道在建设材料和技术上首次实现了全"国产化"。

作为连接襄阳市东津新区与樊城老城区的一条快速通道,东西轴线建设备受社会关注。中交二航局负责实施的鱼梁洲段全长5.4公里,总体采用隧道结构,其中两次下穿汉江的沉管隧道总长为1011米,是华中地区首条内河沉管隧道,也是目前国内整体建设规模最大的内河沉管隧道。

此次首节沉放对接的是项目东汊水域E6管节,与东津陆上岸堤对接。在汉江水下10组锚桩与沉管之上8台卷扬机的牵引下,沉管抵达指定位置,然后经过3小时的注水,沉管缓缓下沉至汉江水下25米处,通过项目自主研发的沉管施工全过程信息监控系统检测调控,项目团队实时掌握沉管下沉过程中的姿态,确保对接全过程的安全和精度。

为确保此次沉放对接万无一失,项目技术团队超前谋划,精心组织,不断优化施工组织方案,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流程和安全质量保证措施。针对水上生产资源组织难度大、压载水系统控制难度大、沉管管节干舷控制难度大等问题,项目部增加了水上作业施工组织设计,展开大量的理论分析和物理模型试验,组织沉管浮运安装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评审会,召开浮运对接技术准备、风险分析、监控检测专家咨询会,对沉管管节对接过程中各环节提前规划,在进行各项审批、评审后,又进行了多次反复演练。

“沉管在整个下沉对接过程中最难的环节是沉管已经下沉到指定位置,需要进行精度调位和对接安装,由于汉江水文条件复杂,水下能见度不超过30cm,加之沉管体型庞大,其体量相当于一艘小型航空母舰,要达到沉管管节对接接头偏移不超过20mm,轴线偏差不超过50mm,其难度可想而知。为此我们开展了大量有关沉放控制、安装和接头连接等方面的研究,之后又经过专家的把脉问诊和反复试验,以确保安全、精准对接。”中交二航局东西轴线项目总工程师孙晓伟介绍。

我国沉管隧道在建设材料和技术上首次实现了全"国产化"

据了解,东西轴线鱼梁洲沉管隧道采用了和港珠澳大桥同样的沉管技术,但为了满足汉江水下能见度不足30厘米的水文条件,在建设过程中,建设方又在国内首创沉管整体式全断面顺浇法,并在一次舾装阶段,首次采用装备式端封门结构,相比于传统的整体式端封门,拆除更方便,也更经济,而更为重要的是首次实现了我国沉管隧道在建设材料和技术上的全"国产化"。

孙晓伟介绍,沉管对接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个密封橡胶止水带一直是由国际厂商垄断,东西轴线沉管隧道项目在中交集团港珠澳大桥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年的研发,生产出来了中国第一条沉管橡胶止水带,已经成功的应用到项目上,真正实现了沉管隧道的中国造。

据了解,作为连接襄阳东津新区与樊城老城区的一条快速路,东西轴线鱼梁洲沉管隧道全长5.4公里,其中,两次下穿汉江,总长1011米,也是目前国内整体建设规模最大,和华中地区首条内河沉管隧道。

记者:王全利 张晋 | 通讯员:向昌文 徐文学 裴晓妍

来源:云上襄阳

(责任编辑:许鹏)

责任编辑 许鹏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