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春天绽放最美芳华——记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襄阳广播电视台记者王亚雯
2020年的春天,注定会被历史铭记。
这个春天,疫情突袭,整个湖北按下了“暂停键”;
这个春天,非同寻常,一曲气壮山河的抗疫战歌奏响神州大地。
若有战,召必回。面对气势汹涌的疫情,尚在术后恢复期的襄阳广播电视台记者王亚雯第一个请战。
从深夜的重症监护室,到凌晨的物资捐赠点;从风雪中的交通卡口,到冷雨里的社区物资发放处;从新闻采访现场,到电视直播连线,处处闪现着她忙碌的身影。
王亚雯说:“新闻记者就是要到一线去,再辛苦、再危险,也决不后退当逃兵。”刚过而立之年的她,用激情和坚守诠释着一名党媒人的初心和使命,用勤奋和汗水涂抹出那道最亮丽的青春底色。
是“战士”就要冲锋在一线
大年三十、正月初一、初二值班,从业八年来,这样的假期安排,对王亚雯来说早已习以为常。
今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襄阳全城管控,她依然是家里团年饭的缺席者。
1月18日上午,刚刚完成全省“两会”报道任务的王亚雯从武汉返回襄阳,还没有来得及放下行装,就接到了台里的采访任务。
“书记下午到中心医院走访调研,来得及吗?”“赶得及!”作为台里的首席记者、时政专班记者,王亚雯从不掉链子。
当天下午,活动开始前,工作人员给每人都发了一只口罩,并一再叮嘱要戴好口罩,气氛骤然紧张。
此时,随着从武汉返乡人员的增多,襄阳已经出现多个疑似病例,危险如影随形。
接连几天,襄阳疫情防控形势陡转直下。
1月23日,所有襄阳至武汉的客运班车停运;1月25日,取消所有客运航班;1月26日,全市范围内设立防控点,小区实行严格管控;1月27日,对所有发热病人,全面排查....
短短一周内,这座有着百万人口的襄阳瞬间按下了“暂停键”。
疫情就是命令。王亚雯主动向台里请战,要求到最前线参加抗疫采访报道。
“你做完心脏手术才多长时间,还没有完全恢复,不要命了!”最怜天下父母心,王亚雯当然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两个月前,患有心脏卵圆孔未闭症的王亚雯做完手术,需要长期服药,并且本身她还患有脑动脉瘤,不能过于疲惫。
“立刻回家休息!”王亚雯的主治医师也不无担忧地打来电话告知,新冠病毒对有基础疾病的人来说也异常凶险。
1月25日,王亚雯毅然决然地投入到一线采访中,奔波于医院、社区、高速路口和田间地头。
参与疫情防控采访第十天,王亚雯收到了一张“小蝌蚪找妈妈”的画。原来,一直找不到妈妈的孩子,自己动手在家里做了这张手工画。这十天,女儿一直在问家人:妈妈去哪了?妈妈何时能陪我睡觉、给我讲故事?
天真无邪的孩子并不知道,因为怕把病毒带回家里,她的妈妈有家却不敢回,为着挚爱的新闻奔忙在路上。
与时间赛跑的“女汉子”
“戴不戴口罩是我自己的事,用不着你管,出了问题我自己负责!” 1月25日下午,在樊城云集社区的采访时,王亚雯发现一名老大爷不带口罩外出,赶紧上前制止,可大爷满不在乎的神情让她干着急。
“这么好的天,出门锻炼下,不也是呼吸新鲜空气吗?”襄城汉江边,一家人正旁若无人地打羽毛球,听到这样的回复,王亚雯更加的揪心。“普通市民对疫情防控还有误解和盲区,说明我们的疫情防控宣传还没有到位。”
经过深入调查采访,一篇《带到疫情消散时 出来再转也不迟》的深度报道在襄阳广电新媒体和传统电视端高频推送播出,引发广泛关注,市民在新媒体端的留言达600多条。
恐慌是最好的防疫。大年初三,王亚雯和同事张晋穿着防护服走进隔离点,这篇代入感很强的现场报道,让市民深切感知到积极参与防控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让“真相”跑赢“谣言”,用“了解”消除“误解”,打消大家的疑虑与担忧,舒缓紧绷的神经。疫情期间,地方电视媒体成为市民获取疫情信息的最权威的第一渠道,在王亚雯看来,党媒人身上更有着千钧之责。
“只有让脚底板快起来,第一时间发布最新的疫情信息,591万襄阳人才能安心、放心。”
采访每天上午的市防控指挥部会议,在12点左右完成最新的疫情和防控信息发布;下午2点半跟随市主要领导到各个乡镇、社区明察暗访。
边采访边整理素材、编发稿件,还要第一时间完成客户端和短视频的制作推送,对王亚雯来说加班加点、通宵达旦已成家常便饭。同事们开玩笑地说:“台里发的方便面,王亚雯总是第一个吃完的!”
从1月25日到4月5日,王亚雯共完成采访、编发70多篇新闻报道,疫情期间,她的工作量在全台无人企及。
马不停蹄,不知疲倦,哪里来的劲头?
王亚雯坦言:“当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我们始终是市民获取权威资讯的主渠道,这是其他自媒体所不能比拟的,也是我作为党媒人最大的成就感!”
用心记录平凡中的感动
交通往来中断、人员严格管控、繁华的街区一片寂寥……
“我的城市病了,要赶快好起来啊!”喝汉江水、吃牛肉面长大,生于斯、长于斯,对这座城市王亚雯有着深沉的爱恋,襄阳人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抗疫故事更深深打动着她。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疫情来临时不仅只是群众的千里眼、顺风耳,更有责任用心记录下、讲述好一个个勇毅果敢、无悔付出的感人故事,凝聚抗疫正能量。”
把镜头对准这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带着真挚的情感用心记录,用他们的凡人善举,温暖襄阳人,感动一座城。
老旧小区多、“三无小区”多,社区物资配送压力空前。立业路社区干部雷莎不顾满手的勒痕和冻疮,仍不知疲倦地挨家挨户配送物资;
大石桥社区志愿者退伍军人沈静,“退伍”不“褪色”,社区服务最重最累的活他“包圆了”,依然干得无怨无悔;
党员夫妻杨林、于兴湖双双参加社区值守。于兴湖劝妻子居家休养,杨林却坚持道:“我肺癌手术,你不也是心脏搭桥,我们一起上!”
最美逆行者、最美守护者、最美志愿者,抗疫夫妻、抗疫母子、抗疫家庭……
疫情期间,在完成重要时政报道任务的同时,王亚雯和同事一道共完成了257个有血有肉的身边典型的报道。其中,有9个典型报道由她独立完成。
“每个人在疫情来临时都会义无反顾地冲上去,谁会管什么危险不危险呢?”王亚雯说,这是采访一名没有留下姓名的志愿者的同期声,令她还记忆犹新。
一篇篇救死扶伤的感人事迹、一幅幅鲜活感人的影像画面,无不传递着温暖人心的精神和力量。
在感动中采访,也在记录中被感动着。
从广州返乡过春节的彭矗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几度徘徊在生死的边缘。经过辽宁援襄医疗队医护人员二十多天的努力,彭矗最终康复出院。
3月21日, 辽宁援襄医疗队胜利凯旋。那天,当送别的车队经过彭矗所在的隔离酒店时,他趴在窗口大声呼喊:“辽宁你好!襄阳人民感谢您们!”彭矗哭得像个孩子,在一旁拍摄的王亚雯也哭得稀里哗啦。咽下泪水,王亚雯现场拍摄、制作、推送的短视频《天“辽”地“宁”出英雄》获得了300多万人次的点击。
“我只是做了我的分内之事,荣誉属于所有在湖北、在襄阳跟我一样战斗在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对于荣誉,王亚雯看得十分淡然。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载誉归来,王亚雯的采访日程表依然安排得满满当当,那个黑色的采访包也总是装得鼓鼓囊囊。她说:“最鲜活、最接地气的新闻在基层,增强‘四力’,讲好奋进中的襄阳故事,我们基层的新闻工作者更应该时刻保持出发的状态!”
全媒体记者 黄长文
(来源:云上襄阳 责任编辑:许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