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十四五》:一粒粮食的产业化之路
湖北三杰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省内唯一一家“中国小麦粉加工50强”企业。在这里,一粒粮食从种植到仓储、研发、加工、销售……吃干榨尽,实现年产值46亿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这个楼共8层,设备占8成。每个工作日可以处理600吨小麦,生产分门别类的产品......”在位于枣阳市西郊的湖北三杰粮油食品集团专用面粉生产车间里,只听见机器轰鸣,几乎不见人影。经过相应的研磨工序,用于制作包子、饺子、面条等不同食物的专用面粉新鲜“出炉”。
湖北三杰粮油食品集团副总经理杜云生介绍,专业化生产是企业自2016年开始走的新“路”:“实现了专用化以后,满足了市场的需要,实现了生产精细化、个性化需求,销售收入提高了10%-15%。”
在传统的生产环节,向“精细化”要效益,更重要的是延伸产业链,创造新的效益增长点。
小麦收割后遇到雨水天气,需要机器烘干后销售。2019年,“三杰”建起了现代化的产后服务中心,麦子不落地,可以直接从田间地头进入全自动化仓储间进行烘干、储存,补齐了种植与加工之间的生产链条。
杜云生说,这能给每斤小麦带来一分钱的增值效益,看似不起眼的小利,对企业却有大益处:“60000吨的仓库循环两圈可处理小麦12万吨,一斤小麦1块2,一吨20块钱,处理了12万吨小麦,也就是240万元,效益显而易见。”
而在生产加工环节,产业链也在加长。
在企业大门口的展示销售中心,产品陈列中多了一些“年轻时尚”的新成员——小麦胚芽代餐粉、杂粮粉、养生粥。一颗麦粒中,小麦胚芽只占2%,但富含丰富的维生素E。过去,它被“淹没”在麸皮中,做了猪饲料。近几年,“三杰”先后投入700万元建立产品研发中心,做起了小麦胚芽的新文章。
杜云生:“小麦胚芽过去作麸皮用,几毛钱一斤。做深加工从经济上划算,从资源上提高了利用率。一包小麦胚芽养生粥,240克,赚的钱比50斤面粉还多。”
用稻壳进行生物质发电,产生的副产品谷壳碳可用作钢厂生产钢水时的保温剂,释放的热能还可以用来烘干挂面……在“三杰”,一粒粮食的效用被发挥到了极致。如今,“三杰”又投入1.9亿元,规划建设120亩粮食产业科技园,集结更多上下游企业,共同做强产业链。
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邹进泰看来,“三杰”正在探索的路正是湖北农业产业化由弱到强的必由之路:“第一,本身品质要做好,第二,要做好公用品牌、区域品牌。把小的品牌聚集起来,成为大的综合品牌。通过企业合作,树立强势品牌,使湖北从农业产量大省向产业强省转变是可以实现的。”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周梦 向秀 责任编辑 潘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