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中科院负责的四个国家级贫困县,这样实现脱贫摘帽

  2020-11-13 20:47:54
分享到:

11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成效有关情况。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介绍说,中国科学院负责的四个国家级贫困县都已经实现脱贫摘帽。

白春礼表示,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统一安排,中国科学院一共负责四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工作,其中包括广西环江县、内蒙古库伦旗、贵州水城县和六枝特区。目前,科学院负责的这4个国家级贫困县都已经实现了脱贫摘帽。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刘健 摄)

白春礼介绍说,科学院的扶贫工作注重科技“造血”,助力贫困地区的产业升级。一般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都比较差,底子比较薄,在这些比较差的地区要发展高端产业并不现实,只能走特色产业的路子。尤其是科学院承担扶贫的县,像西南、华中一些贫困地区,山高沟深,土壤疏松,难以发展传统种植业,有些是喀斯特地貌,土非常薄。

“我记得我去到广西环江,喀斯特地貌土层非常薄,也不积水,当地老乡种玉米破坏了生态,产量不高,还把土流失了。”白春礼介绍说,由于一般的传统种植业很难在这个地域发展,所以科学院扶贫人员针对这个地方的气候特点来帮助发展一些特色产业,比如猕猴桃产业——既不和粮争地,还能解决当地喀斯特地貌水土流失的问题。

科学院帮助贵州水城形成了适合当地资源特点的猕猴桃生产的标准化体系。六盘水市猕猴桃种植面积由2012年的不到2万亩发展到2019年17.8万亩,其中水城县占10多万亩。在全国范围内,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开发出了特色的猕猴桃品种,是一种专利品种,已经累计推广了40多万亩,技术辐射面积接近200万亩,先后带动了近20万农民脱贫致富。

白春礼说,中科院还坚持绿色发展,统筹推进生态恢复与产业融合。要拔掉生态退化区的“穷根”,需要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坚持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之路。

白春礼举例说,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非常严重,世居于此的毛南族都是以种植玉米、红薯等作物为生,传统的耕作模式导致更多岩石裸露在地表上,耕地越来越少。种的玉米一收,根儿就把土全都拿掉了,山坡地上水一冲,全部都冲掉了。所以,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耕地也越来越少,老百姓也越来越穷。

所以,为了切断恶性循环的链条,从1996年开始,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在环江县城北肯福屯,设立了“异地扶贫”的试验示范区。以4600亩土山为依托,发展了适应当地特点的水果、畜禽、蔬菜等生态产业,示范区内人均年纯收入从1996年不足300元,提高到2019年的1.8万余元,超过了全县和周边地区的平均水平。这一生态扶贫新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誉为“肯福模式”,也为西南生态脆弱区的精准扶贫提供了技术支撑,树立了样板。

白春礼提到,不仅仅是“输血”,关键是“造血”,让贫困群众能够从心理上树立致富光荣的志向,来隔断“穷根”。所以科学院还部署教育扶贫和心理扶贫工作,目前在内蒙古的库伦旗和贵州水城,帮助共建了4所小学和幼儿园。中科院还在内蒙古库伦旗开展心理帮扶活动,覆盖1500多个家庭以及当地的教师、一线扶贫干部等人群。中科大也发挥教育特色,在负责的六枝特区开展教育培训,教育扶贫和科普方面都做出了品牌。

“中科院从2016年以来圆满完成了国家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重大任务。”白春礼介绍说,中科院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研究团队在深入开展实地调查与试验示范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精准扶贫评估决策的相关理论、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服务支撑了国家和中西部一共22个省区精准扶贫的成效考核和决策咨询。从2016年以来,该团队已经连续5年高质量完成了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重大任务。

(来源:红星新闻 编辑:苏逸冰)

责任编辑 苏逸冰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