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丨草店镇金锣山村:香菇产业壮了集体经济 鼓了农民钱袋子
在随县草店镇金锣山村,一座座香菇大棚连成一排,连成了金锣山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聚宝棚”,不仅美了乡村,还富了种菇农户。
11月2日,走进占地13.29亩的金锣山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香菇制棒种植基地,只见偌大的一片菌棒种植棚,灭菌箱、流水线装袋、高温锅炉、风干机等有序陈列在生产车间。车间旁是新盖的冻库,制好的菌棒经过灭菌、预冷、接种,从生产车间进入养菌大棚。
掀开遮阴网和保温膜,数排菌棒有序码放在架子上,菌袋上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香菇,散发着菌香。村民们正在大棚内忙碌地采摘香菇,工人则把采摘好的新鲜香菇装箱运送到冻库……这里没有冬日的山间寒意,有着的是一派红火生机。
“这些新鲜的香菇放到冻库后,直接供应到武汉白沙河、四季美农产品大市场,也可以风干后出口外销。”正在组织干活的股东周加理介绍。
“这些秋栽袋料香菇正处第一茬的采摘期,村民们闲暇之时都过来采摘,不仅减轻了合作社的缺劳问题,也带动了当地村民的家庭收入。依靠它,让村的贫困户成功脱了贫,让普通村民增加更多的收入,成了名副其实的脱贫支柱产业。”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志兰指着一排排大棚香菇说道。
她算了一笔账:1个棚1万个菌棒,4个月能集中出4茬儿冬菇。如果出的品相好,每棒能卖9元,1棚能赚9万元,今年受疫情影响,赶制的20个棚,能创收180多万元。
贫困户童义荣入股6000元,常年在合作社打工,每天80元的工资,一年分红加工资能赚2万多元,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由贫困走向富裕。
受益的不只是童义荣,大棚外展板墙上晒出的扶贫“成绩单”上,写着该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香菇制棒种植基地累计带动村里21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梦想。
金锣山村位于随北草店镇东部,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设施建设比较落后,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76户554人。村里带领村民种香菇,如今,全村实现整体脱贫。
如何防止贫困户返贫?该村“两委”会围绕当地有发展潜力的香菇主导产业,推行“村干部与能人带头领办、村党员主动参与、村民自愿参与、贫困群众统筹参与”的“一领办三参与”产业扶贫模式,着力培育能人带头的示范种植专业合作社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辐射带动村民参与香菇产业发展。
该村先后整合扶贫专项资金102.5万元,作为村级扶贫产业资金注入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让有产业发展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资产收益、务工等利益联结关系。合作社建立困难农户产业发展“一对一”保姆式专业人才技术帮扶机制,全程技术跟踪指导服务。同时,充分发挥合作社示范场传帮带的作用,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向困难户倾斜,带领农户发展现代食用菌产业,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村“两委”还通过政策引导农户广泛接受农业生产托管、机械化烘干等社会化服务,按照“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村集体”扶贫产业发展模式,带动当地农民规模化发展香菇产业,提高村民种植香菇综合效益。会员收入主要来自于合作社务工、种植香菇、股份合作社收益分红。
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金锣山村打造以袋料香菇为主的“一基地带一方”产业发展格局,推动食用菌产业向品牌化、规模化、基地化发展,一步步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
来源:云上随县
编辑:杜秋阳
监制:张小茜
审核:王 欢
(责任编辑 黄静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