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十堰109名流浪人员有了“新身份”

新闻中心罗苗  2020-09-27 20:16:29
分享到:

近日,在公安机关和民政救助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十堰市救助站的109名流浪人员中,10人成功找到亲属,99人落下户口有了合法身份。

失散4年的“无名氏”返乡

“是我儿子,是我儿子!我们整整找了你4年……”9月25日一大早,恩施市民姚先生和两个儿子乘坐连夜的火车,专程赶到十堰市救助站。在这里,他一眼就认出了自己失散多年的二儿子。见此情景,一旁的民警和救助站工作人员也终于放下了那颗牵挂的心。

时光回到四年前。2016年10月25日,张湾区公安分局汉江路派出所民警在篷布厂附近巡逻时,发现桥下一名衣着脏乱的流浪人员。因其既不愿与人交流,也不会写字,无法获知详细信息,民警多方核查无果后,将其送进了十堰市救助站。这一“住”,便是数年。直到前不久,张湾公安分局民警帮其找到了家人。

姚先生称,他有三个儿子,老二小时候因病导致智力低下,4年前离家走失后,他们到处寻找无果几近绝望,从未想过儿子有一天还能回来,没想到竟然来到了十堰。

看到穿着整洁的衣服、精神不错的儿子,姚先生向民警和救助站工作人员不停地道谢。随后,在民警等人护送、叮嘱下,姚氏父子四人带着团聚的激动,踏上了返乡之路。

流浪汉在救助站“住”37年

“目前在这呆的时间最久的是21号,她于1983年被人从大街上捡回来,随后安置在我们这里。”十堰市救助站站长介绍说,这几年来,十堰市救助站一共收留了109名流浪人员,多为社会流浪、乞讨人员。

他们中有的是各基层派出所民警、社会爱心人士发现后转送至救助站的,有的是由救助站工作人员在大街上巡逻时救助的。其中滞留时间最长的为37年,最短的2个月。

由于他们大多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智力障碍、肢体残疾等疾患,不能正常同人交流谈话,更不能提供自己准确的名字、籍贯等身份信息,以致于无法联系到其亲属,只能长期滞留救助机构,无名无姓,只有一个编号。

工作人员便根据每个人的相貌或身体特征,推测了他们大致年龄,最小的约为26岁,最大的约为80岁。

109名流浪人员重获“新生”

为贯彻落实省民政厅、省公安厅关于做好民政救助管理机构无户口人员户口登记的工作部署,一个月前,张湾区公安分局积极与辖区市救助站沟通,并抽调治安大队、汉江路派出所、东岳路派出所等所队民警成立专班,对救助站内109名流浪乞讨人员落户事宜展开全面核查登记工作。

据张湾公安分局治安大队副大队长高建平介绍,为确保这些无户人员登记身份信息的准确性和户口的唯一性,民警在为他们办理落户手续时,通过警务综合系统数据库进行了仔细地摸底排查,上门逐一登记、拍照、采集血样、指纹等信息进行比对,并逐一建档。

经过一个多月的甄别、采集工作,张湾公安分局终于将109名流浪人员落户事宜全部核查清楚。办理期间,民警成功帮助姚某在内的10名无户口人员寻找到亲属,并陆续将其送回。

对无法确认身份且寻亲无果的96名“三无”人员,张湾公安分局启动无户人员申报户口程序,按照有关规定将其统一落户于汉江路派出所集体户。同时,民警在录入系统时,为他们加注了相关信息,方便今后继续为其开展寻亲服务时,能够进一步核实其真实身份,查明原籍,从而做出相应处理。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罗苗 编审 张晓薇 通讯员 刘英 刘伊莎 责任编辑 唐元)

责任编辑 唐元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