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是这个理》:文“化”许家冲

  2020-08-10 20:19:58
分享到:

许家冲,长江三峡岸边的一个移民新村,被称为三峡坝区库首第一村,也是三峡茶谷第一村。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曾来到这里,一时间,这个小小的移民新村吸引世界的目光。

由湖北省社科联、湖北电视综合频道、长江云联合推出的系列理论故事节目《是这个理》第五期“文‘化’许家冲”正式上线。是什么力量让一个曾经的贫困村脱胎换骨,成为如今耀眼的明星村呢?让我们跟随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劲松副教授的脚步,一起走进许家冲村,探寻它背后的演变奥秘。

治贫需治愚,扶贫必扶智

1994年1月,三峡库区开始蓄水,库区的许家冲村、西湾村、覃家沱村的六百多户村民搬迁到了大坝左侧的这片山腰之地,组成了新的许家冲村。因为人口多,耕地面积少,很多人必须改变只会耕地种田的传统生活方式。如何破除等靠要思想,引领村民转变观念,成为了许家冲村支两委思考的头等大事。

受城市广场舞活动的启发,村支两委想到以开展文化活动的方式,向当地的老百姓传递正能量,打足精气神。通过推广有益健康的广场舞,请专人来指导大家跳舞,渐渐地村民们接受并喜爱上了广场舞这一活动形式。在开展文化活动地同时,村支两委还会给百姓宣传一些政策,把脱贫的思想融入到活动中,老百姓也更容易听得进去。这样,不仅提高了村民的身体素质,还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村支两委还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又组建了花鼓队,龙狮队,门球队,村里“逢节日必有活动”。一条以跳舞为起点,推动乡村文化活动多元化,继而走向寓教于乐,寓理于文,提振村民精神面貌“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的通路由此打开。

既要”富口袋” 更要”富脑袋”

文化扶贫不是脱贫路上的点缀,也不是脱贫路上的“锦上花”,它的真正意义是“挖断穷根”,最根本的是要找到文化和经济的共生点,要让贫困地区的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文化的巨大价值。

1994年,作为三峡库区首批移民,谢蓉搬到了许家冲村,过着相夫教子、衣食无忧的生活。可看着身边的许多移民姐妹因为没有一技之长,找不到就业门路,她开始思索,能不能想个门路,让大家伙儿在家门口就能工作赚钱、补贴家用。于是她组织一起跳广场舞的姐妹们组建了宜昌绣女工艺品专业合作社。从传统的牵花绣画的学习、创作,到牵花鞋垫、挂件、手绢的制作,每一次的尝试过后,她都会捧着新成果到景区去售卖。一次次的试错,一次次的改进,谢蓉和她的姐妹们最终发现实用性和三峡文化特色两者叠加的商品最受游客的欢迎。

2013年,在合作社的基础上,谢蓉成立了沁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从普通家庭妇女华丽转身为文创公司的老总,传奇的经历起始于跳舞,转折于对本地“非遗”绣艺的传承与创新,谢蓉以她的创业之路,生动诠释了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的脱贫致富观。

走文化之路  建小康之村

截至2019年,许家冲走出了109名大学生,在文化旅游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当地的双创一条街上,通过修建茶叶馆、酒馆等特色场馆,吸引了众多游客来玩。村民现在人均年收入达到1万9千多元,已经全面建成小康之村。以舞聚心,以文扶志;以文化物,以文化人;重视教育,深挖穷根,兴业致富。

依托“文化扶贫”,许家冲村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全面建成美丽小康乡村的道路。这条道路启示我们:物质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头脑中有“等靠要 ”的思想作祟。贫穷不拒绝文化,脱贫离不开文化。精准扶贫,文化先行将扶贫与“扶志”以及“扶智”结合起来,做到既富口袋,更富脑袋,幸福的生活才能赓续绵长!


责任编辑 胡汉敏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