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二十年 随州展新篇——地级随州市成立二十周年发展回眸
风景秀美的随州城区。
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自2009年以来连续12年成功举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
随州是全国专用汽车品种最齐全、特色最鲜明、资源最富集的地区。
湖北三峰透平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地铁风机畅销各大城市地铁市场。
随县三里岗镇吉祥寺村香菇种植基地。
随州编钟登上央视《魅力中国城》舞台。
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随州市,为随州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随州快速成长为特色鲜明的鄂北区域性中心城市。20年来,随州人民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抢抓机遇、拼搏奋进、砥砺前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市综合实力跨越提升,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供给能力全面增强,民生福祉显著改善,全面小康步履坚实,书写了随州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GDP蛋糕更大了
地级随州市成立之初,国内生产总值(GDP)只有109.63亿元,刚刚迈入“百亿元俱乐部”,到2018年达到1061.75亿元,正式跨入“千亿元俱乐部”。2019年,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62.23亿元,相当于2000年的10.6倍。蛋糕做大了,分到每个市民的蛋糕分量自然更多了。2000年,随州人均GDP为5281元,约合638美元,属于低收入水平;到2019年人均GDP达到52380元,约合7593美元,已经进入中上等收入水平。经济总量的攀升带动地方财政实力不断增强。2019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9.1亿元,是2000年5亿元的9.8倍,年均增长12.8%。不断增强的财政实力,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产业结构更优了
随州是农业大市,建市之前经济处于“农业主导阶段”,产业结构呈“一二三”格局。建市以后,工业经济突飞猛进,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柱,经济发展进入到“工业支撑阶段”。到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7∶49.1∶34.2,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历史最高点。从2014年开始,第三产业开始引领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经济发展步入“服务业拉动阶段”。2019年,服务业占比达到建市以来的最高水平,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3.4∶46.8∶39.8,“一产业降、二产业稳、三产业升”的产业结构格局持续巩固,客观反映了随州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增长动力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趋势性变化。
生产能力更强了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2019年粮食产量142.47万吨,年均增长0.6%;油料产量9.92万吨,年均增长3.6%;肉类总产量19.87万吨,年均增长2.4%;食用菌产量9.13万吨,年均增长13.5%。工业发展突飞猛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2019年专用汽车产量13.95万辆,是2000年的26.3倍;布产量2.79亿米,是2000年的7倍;服装产量2651万件,是2000年的8.5倍;风机产量6429台,是2000年的5.6倍。截至2019年底,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到694家,比2000年增加381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525.6亿元,比 2000年底增长18倍。全市发电量32.86亿千瓦时,是2000年的353倍。
城乡颜值更美了
2000年随州城区建成区面积为19平方公里,2019年扩大至80.3平方公里,是2000年的4.2倍。随州中心城区打造了“一轴一环三片”、全市域构建了“一湖两河三山八库”的绿色生态格局,“一湖两岸”生态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9年全市园林绿地面积4671公顷,建成区绿地率提高到35.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平方米,新建街头游园、城市公园、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达73.04%。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0.9%,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统筹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2019年,全市共有7个全国重点镇、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特色小镇、1个全国美丽宜居小镇、1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个省级特色小镇。在2017年央视《魅力中国城》竞演中,随州荣膺全国十佳魅力城市。
交通出行更快了
20年来,随州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县县通达,干线公路相连成网、四通八达,农村公路纵横交错、通组到户,人更便于行,货更畅其流。“泥土路”变成了“水泥路”。20年前,随州全境公路通车里程不足3000公里,且道路通行状况差,以土路、砂石路和渣油路为主。2009年,全市累计建成通村水泥(柏油)公路5046公里,所有行政村“村村通公路”。2019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09万公里。“低速路”变成了“高速路”。4条铁路、4条高速、6条国道在随州境内纵横交错,东距上海、西至成都、南达广州、北到北京都在1000公里半径之内。2019年11月,汉十高铁正式通车,标志着随州进入了“高铁时代”,“下汉口”最快只需49分钟。
市民腰包更鼓了
2019年,随州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76万元,是2000年的10.2倍,年均增长13%。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均实现倍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是2000年的6.3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是2000年的7.7倍。2019年,全市金融机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50.15亿元,是2000年的近20倍;全市居民人均储蓄存款47280元,是2000年的18.5倍。
生活品质更高了
“筒子楼”变成了“单元房”,“小户型”换成了“大户型”。大力实施“安居工程”,不断提升城市承载能力。2019年,全市居住用地面积43.9平方公里,是2000年的2.3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51平方米,是2000年的2.7倍。“两个轮子”变成了“四个轮子”。2000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不到1台;2019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9台,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3台。“固定电话”变成了“移动电话”。2000年全市固定电话用户14万户,到2019年移动电话户数193.2万户,几乎人均1部手机。从满足“物质生活”到追求“精神生活”。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类支出2560元,比2000年翻了两番;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类支出比2000年增长了6.8倍。2019年随州旅游总人数达到2834.04万人,旅游业总收入178.9亿元,全市拥有4A级景区6家。
社会保障更好了
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截至2019年底,随州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3.53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4.44万人,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达到85.5%。城乡居民参加医疗保险人数204.8万人,参保率为92.2%。2019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1343个,是2000年的4.5倍;卫生技术人员14998人,是2000年的1.5倍;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2232张,是2000年的2.6倍。
打造“三城四基地”建设品质随州
随州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交汇地带,居“荆豫要冲”,扼“汉襄咽喉”,区位优越,生态优良。这里是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享有“中国专汽之都”“中国香菇之乡”的美誉。
2019年初,随州市围绕建设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重要节点城市和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重要增长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提出以品质随州建设为引领,着力打造产业新城、文旅名城、生态绿城,加快建设应急产业基地、地铁装备产业基地、香菇产业基地、编钟文化产业基地,实现市民有品质的生活、产业有品质的成长、城市有品质的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随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依托专汽产业优势打造应急产业基地
随州是全国专用汽车重要生产基地之一,2007年被中国机械联合会授予“中国专用汽车之都”称号,2015年被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联合授予首批“国家应急产业(专用车)示范基地”。目前,随州专汽及零部件产业已发展成为全国品种最齐全、特色最鲜明、资源最富集、区域集中度最高的产业集群,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54家,形成年产专用车20万辆、新能源汽车2万辆、底盘10万辆、车身10万台、车轮1000万套、铸造件100万吨的生产能力。油罐车、城市环卫车、化工防腐液体车、房车、冷藏车、平头车身、钢质轮毂和汽车铸造件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2019年,专汽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达到600多亿元,同比增长12.8%。
依托专汽产业优势建设应急产业基地,随州市规划以曾都经济开发区、随州高新区为核心区,谋划重大项目102个、总投资421亿元,计划引进建设规模以上应急产业企业100家以上,形成应急专用车为主导,带动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多产业参与共建的应急产业体系,打造中部领先、全国一流的应急产业集聚区。
依托风机产业优势打造地铁装备产业基地
2012年,广水市被中国机械联合会授予“中国风机名城”称号。目前,该市拥有风机制造及配套企业60多家,风机产品型号1000多种,是湖北风机研发制造的重要基地,风机产业年产值近100亿元,连续10多年被纳入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近年来,国内以地铁为代表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猛,广水风机企业紧盯市场需求,积极研发地铁风机,产品先后打入武汉、北京、天津、郑州、成都、深圳、广州、福州、南宁、杭州、合肥、呼和浩特等20多个城市的地铁市场。
依托风机产业优势建设地铁装备产业基地,随州市规划以广水市为核心区、随州高新区为发展区,谋划重大项目83个、总投资189亿元,计划引进地铁装备上下游企业50家以上,培育地铁装备产业龙头企业10家以上,打造中部地区地铁装备生产基地。为承接地铁装备产业项目,广水市正着手建设占地1000亩的地铁装备产业园。
依托香菇品牌优势打造香菇产业基地
随州作为全国香菇四大主产区之一,香菇产业走过了40多年的光辉历程,实现从栎木香菇到草腐菌再到袋料香菇三次品质的飞跃,成为该市特色产业的重要增长极。全市香菇常年栽培量2亿袋以上,干菇产量6万吨,加工企业规模和干菇外贸出口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是全省重点产业集群之一,相关产业年收入200多亿元,带动30万人从事香菇产业致富,随州也因此荣膺“中国香菇之乡”“中国花菇之乡”称号,被授予中国特色农产品(香菇)优势区。近年来,“随州香菇”相继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入选全国100个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依托香菇品牌优势建设香菇产业基地,随州市规划以随县全域为核心区,谋划重大项目76个、总投资204亿元,构建从菌种研发繁育、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原辅料生产、机械设备制造、以废菌棒为原料生物质发电到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香菇种植规模4亿袋以上,种植及加工企业达到300家以上,出口创汇9亿美元以上,打造“随州香菇”国家级品牌。
依托曾随文化资源打造编钟文化产业基地
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编钟为代表的曾随文化享誉海内外。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擂鼓墩发掘出曾侯乙墓,打开了尘封数千年的曾国历史。65件战国早期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近年来,随州又相继发掘叶家山墓地、文峰塔墓地、汉东东路墓地、枣树林墓地,各项考古成果接连不断,所出曾国青铜器种类齐全、铭文丰富,被专家学者誉为“青铜器的王国”。截至目前,曾国有确切名号的曾侯已达13位,曾侯级别的编钟达到9套,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编钟之乡”。
依托曾随文化资源建设编钟文化产业基地,随州市规划以曾随文化大遗址走廊为核心区,谋划重大项目66个,总投资379亿元,加快打造中国著名的编钟之乡、国家青铜器展示中心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该市正以青铜古镇建设为“引爆点”,加速推动曾随文化主题展示区“四园多点一走廊”格局的形成,更好促进曾随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 黄静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