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40年献身国防 85岁奋斗不止——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燃料功臣王明健

  2020-06-03 14:53:06
分享到:

年过八旬,仍奋战在破解世界难题的道路上;隐姓埋名数10年,只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提前爆炸;献身国防40载,唯愿把知识和智慧留给祖国。他说,特殊使命,必须要完成,死也要去完成,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

1959 年全国群英代表大会上,他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1977 年 11 月全国基建工程兵工作会议上,他被授予“基建工程兵先进生产者”称号;2008年中核集团铀矿冶创建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中,他被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勋章。2019年,他被授予“荆楚楷模”、“中国好人”。

他,就是被称作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燃料功臣,“炼铀之父”的王明健。

“特殊使命,必须完成,死也要去完成!”

1934年 6 月出生的王明健是襄阳市南漳县人,从1952年在中南矿冶学院选矿专业读大学开始,他便与原子能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6 年 7 月,王明健和另外 10 名同学一起被分配到了 309 队,直属国务院三办领导,主要从事原子弹研究。1958年7 月,王明健突然接到二机部的秘密通知,时任国防部部长的宋任穷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提前爆炸,不依靠苏联。而第一颗原子弹能否提前爆炸,当务之急便是解决原料问题。

当时,中国的整个核工业体系还处在初建阶段,没有正规的铀矿和处理铀矿石的工厂。于是,二机部决定在广东某村建立309大队水冶厂,任命王明健为厂长兼技术负责人,要求半年内建厂并制取出二氧化铀的原料——重铀酸铵。

“那个工厂是什么样的?既没见过,又没其他资料参考 ”但王明健没有退缩,“党交给我的任务,必须完成!”

他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一次借冷水澡清醒大脑时,他突然灵机一动:我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给矿石洗澡呢?经过反复试验,王明健自制出简法炼铀法,创造了最简单、最经济、最行之有效的炼铀新方法,并在全国铀矿企业推广。

1959年8月,王明健接到秘密指令,要求在10月1日前炼出 1 公斤纯金属铀,在十年国庆时展出。王明健和助手立刻赶往北京,在一个废弃的车库里做试验。“和王明健在一起,不是在做科研,而是在玩命啊!”助手经常发出这样的感叹。在试验中,王明建两次经历了含有核辐射的爆炸,身上多处被烧伤,险些丧命。但他凭借着坚定的革命精神,在经历上百次试验后,终于成功提炼出了1 公斤铀比重最高的纯金属铀,按期完成了任务。

“只要祖国认可我,记住我,我无上光荣!”

在前去广东某村前,领导曾语重心长地嘱托王明健,一定要抽空回趟家,很有可能此生就此永别。王明健回了趟南漳,此行成了终身最宝贵的记忆。

之后,王明健秘密进驻水冶厂,全身心投入到冶炼工作中。这些年,最让王明建愧疚的是,忠孝不能两全。“我从小是奶奶养大的,可直到她过世,都还不知道我在外面干什么!” 奶奶去世的电报发来,王明健对着电报磕了一个头,就又投入到了生产中。

在王明健的带领下,水冶厂工人们经过两年半的苦战,生产出了71.3吨的重铀酸铵,占当时全国“简法炼铀”总量的67%,王明健也当之无愧成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燃料功臣。时任二机部部长刘杰说:“生产出了这一批重铀酸铵,为进一步生产核燃料,提前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具有重要意义。”

几十年来,王明健对之前为第一颗原子弹所做的贡献闭口不谈。直到2014年庆祝原子弹爆炸五十周年,国家“两弹一星”办公室找到王明健,问还有什么要求时,王明健挥挥手:“我没有任何要求,只要祖国和人民认可我,记住我,我无上光荣!”

“人生最美好的,是把知识和智慧留给人民!”

1964 年 10 月 16 日下午 3 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撼世界。队员们也回归正常生活,准备撤离某村各赴前程。

因为要筹建更大规模的铀水冶炼厂,上级领导希望王明健能留下来。王明健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回北京的机会,选择留守矿山。他把家从北京搬到了韶关的深山里,重新在这里选厂建厂,在中国南方最奇绝、最隐蔽的青山绿水间,继续为祖国的核工业事业而战斗不息……

这期间,王明健解决了铀矿冶炼 12 项重大技术革新、70多项技术革新问题,实现了重铀酸铵从不能生产、可以生产到超额生产的 3大步。“我这一生,能为中国人民最需要、最辉煌的事业做出贡献,我觉得太有意义了。”

1995年王明健正式退休。1996年,他才又一次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南漳。随后,他居住在韶关市区,把余生的大部分精力,用在了自己拟定的新的特殊使命上——潜心研究一道世界未解的量子化学难题。

经历了两次爆炸以及长期的辐射暴露,这些年,王明健长期饱受着病痛的折磨,身体十分衰弱。但一提及伤痛,王明健有些愠怒:“你问得太细了,不需要问这些。特殊使命,必须完成,死也要去完成。”

2019年2月,王明健突然病危,在病床上,他仍惦记着要把自己二十几年的推算结果公之于众。他把小女儿王琴叫到身旁:“爸爸解了一生的一道化学题,我说了你把它录下来,送给科学家,让听得懂的科学家少走弯路。”

责任编辑 黄静蕾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