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木兰山下忆木兰 空降女兵助家乡——马旭

  2020-06-03 14:51:42
分享到:

马旭,女,86岁,中共党员,省军区武汉第二干休所离休干部。

黄继光战友  战场奋勇立功

1933年,马旭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建国乡建国村李国宝屯。1947年,14岁的马旭在乡亲的护送下参加了解放军。

马旭被送到东北军政大学吉林分校等学校学习医疗救护知识,并迅速成长为一名医务兵。1961年毕业分配时,部队组建了空降兵部队,28岁的马旭奉调作为军医担任跳伞训练的卫勤保障。她认为作为随队军医,必须学会跳伞。”马旭的请求没有得到批准,看到战友们在练习跳伞,她心里憋着一股劲,回到家挖了个三尺多深的大坑,填满沙子,用两张桌子、两把椅子搭起跳伞练习台。每天下班后练习跳沙坑。训练过程,伤痛在所难免,马旭咬紧牙关继续练。

半年后,到了考核空降兵的时候,马旭又去恳求首长。经不起她这长期以来的软磨硬泡,部队首长答应让她尝试一次,她一连跳了三下,每次动作都很标准,周围有很多官兵开始鼓掌。于是,马旭被批准开始正式加入跳伞训练,并迅速成长为一名女空降兵,这一跳就是20多年。

离休不休息  潜心搞科研

20世纪80年代,马旭和老伴离休,他们开始潜心搞科研。为此,马旭到武汉大学外语系进修了4年外语。马旭学习的是日语,经过学习,她可以翻看一些外文科研资料。

他们还刻苦钻研。空降兵跳伞一直有个令人困扰的问题,那就是跳伞后,在着陆的瞬间,强大的冲击力容易造成士兵腰部或踝部的骨折。为此,他们经过反复尝试,发明了跳伞时着陆保护脚踝的充气护踝。为了验证发明成果的有效性,年过花甲的她们亲赴格尔木试验,该项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此后,还研制出高原跳伞“供氧背心”,填补了空降兵高原跳伞供氧上的空白。他们还研究胃病治疗用药,发明了治疗萎缩性胃病的药剂,并获得专利。

几十年间,马旭夫妇二人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和体会,并撰写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空降兵体能心理训练依据》。科研成果换来的报酬,成为此后1000万元捐款的一部分。

捐款千万 老两口乐住陋室

马旭夫妻二人生活极为简朴,居住的房间陈设简单,用的是几十年前的老家具,屋子内摆满了书报和几十年来的学习资料。马旭老人一双人造革的鞋子一穿就是好多年,皮都破了,老人还不舍得买新鞋。她说,习惯了这样生活,不觉得苦,生活得很幸福。

从15岁参军离开故乡起, 70年间,马旭没能再回家乡去过,但回报家乡的愿望越来越深切。

随着年龄渐长,马旭心里也着急,“我80多岁了,日子可能不多了,身体也不咋样,争取早点把钱捐给家乡。去年一场在武汉的战友聚会带来转机。马旭向战友表达了想法,转业到她老家的战友帮忙联系了木兰县民政局的一位工作人员。马旭从几个捐赠对象中选择了县教育局,她认为小孩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于是马旭老人与木兰县教育局联系上了。

2018年9月13日,马旭夫妇二人在木兰县相关人员的陪同下来到工商银行武汉机场河支行转账300万元,因为款项较大,引起银行职员的警觉,从而有了后续“八旬老人转账巨款银行报了警”的新闻报道的故事。从此,马旭老人的事迹广为人知。

2019年4月8日,马旭来到工商银行武汉市机场河支行,在湖北省军区老干办、省军区第七干休所和黑龙江省木兰县委、县教育局等军地领导的共同见证下,将700万元分两次汇往自己的家乡,完成了捐款1000万元的心愿,兑现了去年的铮铮诺言。

马旭将毕生积蓄1千万元捐给家乡黑龙江省木兰县的事迹引起各级关注、引发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等省市多家媒体对其事迹予以报道。“千言万语表达不出敬意!只有致敬二字!”

马旭先后荣获全国道德模范、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荆楚楷模2019年3月月度人物等荣誉。

责任编辑 黄静蕾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