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非遗”,三峡人家这波操作厉害了
青山绿水间,悠扬的五句子山歌响彻云霄;柏木帆船上,高亢的船工号子声在峡江回荡;那蜿蜒的茶盐古道哟,行一程歌一曲,南曲、满堂音、竹编等古老的技艺无不焕发着新的生机……行走三峡人家风景区,人们看到的不仅是秀丽的三峡风光,更能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
近年来,三峡人家风景区深挖非遗内涵,做好“旅游+非遗”这篇文章,在让众多非遗项目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的同时,也赋予了旅游更为蓬勃的生命力。
串珠成链,美美与共
让非遗项目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
“郎在高山打伞来,姐在屋里绣花鞋……”一走上巴王寨茶盐古道,高亢嘹亮的“三音歌”便响了起来。
演唱者王英菊是兴山民歌传承人,其演绎的兴山民歌(三音歌)令人不辨音高、不易歌唱,因曲调构成中有一个特定三度音程(介于在小三度音程之间),被噱称为“钢琴缝里的音”。2006年5月,三音歌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继续前行,“三音歌”尚余音绕梁,“长阳南曲”又惊艳了时光。“梧桐叶落金风送,丹桂飘香海棠红……”三弦、二胡、扬琴、中胡等丝弦乐器,加之演唱者王贵柱略带磁性的嗓音,把“悲秋”的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也让“长阳南曲”这朵“郁香的山花”在人来人往中魅力飞扬。
在夷陵版画馆,第六代传承人万宗成正在专心致志的雕刻着一株橘子树,其身后墙上挂满的作品,无不展示着这一非遗项目的魅力。
一套皮影、一方白布,灯光亮起,伴随着“咚咚锵锵”热闹的背景音乐,一个个小人儿的影子投射在白布中央,带有浓浓乡音的唱词随之而起……5月11日,在皮影馆内,鲁家班负责人鲁邦文正带领两名徒弟表演皮影戏。
鲁家班皮影戏班是湖北省皮影协会副会长单位,其唱腔采用九板十八腔,声音高亢,悠扬动听。皮影,这种古老的艺术经过他们的演绎,重又焕发着“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光彩。
夷陵楠管、三棒鼓、女书……行走巴王寨,游客会发现还有许多非遗项目点缀其中。
告别巴王寨,来到龙进溪,浩荡长江边,“峡江号子”传承人杨春善领衔演绎着峡江船工们逆流而上的生命呐喊;青山绿水间,“薅草锣鼓”传承人王新华、兴山民歌传承人万应珍声声对歌,展示着峡江地区特有的田歌习俗。
秀美的山川之中,一个个非遗项目犹如一颗颗珍珠,串联其中,让其更加熠熠生辉。
建好平台,汇聚力量
让非遗项目在传承创新中活起来
如今,景区展示有9个非遗代表性项目,聘请了 5名省级、5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数十名在本地颇有名气的手工艺人。如何将众多非遗传承人团结到一起,又如何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三峡人家风景区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三峡人家艺术团团长林猛认为,首先要为非遗传承人们提供稳定的生活保障及无微不至的关怀关爱,并且给予他们尊重,让他们能在此安居乐业。为了充分调动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2019年11月5日,三峡人家非遗及手工艺人工作小组成立,省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等职务。此后,三峡人家又组织召开了两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非遗传承工作。
同时,还要不断充实人才队伍,培养后备人才。“我们要求所有的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都要带徒弟,每带一个徒弟经公司考核合格奖励300至500元,我们也鼓励艺术团年轻人主动学习非遗项目,考核合格后也有相应的奖励。”林猛介绍。
今年25岁的鲁佳俊,师从鲁邦文。“以前我觉得皮影戏没什么意思,看又看不懂,听又听不懂。在家人的反复坚持下,我才开始学。四年过去了,我越来越感受到皮影戏的魅力。”如今,鲁佳俊已经熟练掌握了演绎皮影戏的各种技能,一把好嗓子更是让众人称赞。
有了接班人,还需不断地改进、尝试,让非遗项目活起来。“在长阳南曲这个项目上,我们曾经尝试在保持南曲本身特色外,加入了四名青年声乐演员,让她们相对年轻化的声音与南曲艺人低沉的嗓音相碰撞产生火花。”林猛说。
去年以来,三峡人家又开始了新一轮针对非遗项目的提档升级工作。例如,对皮影馆、南曲馆等进行了功能性改建,不仅设置了多排长椅以容纳更多观众,还对室内墙上重新装饰,将与项目相关的非遗元素融入其中,营造了浓厚的观赏氛围。
“搭建好平台,汇集起大家共同的力量,才能让非遗真正活下来,活起来、传下去。”林猛认为。
深挖富矿,适度创新
让非遗项目为景区提档升级赋能
为何愿意花大力气打造“旅游+非遗”?三峡人家风景区负责人李虹说,景区除自身独特的山水风光及做好旅游服务外,最独特的魅力就是文化内涵,而要延伸文化内涵,必须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这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则是非遗文化。
因此,早在2005年,三峡人家便开始引入非遗项目。 “三峡人家的非遗项目主要围绕展示巴楚文化、峡江文化特色而设置,同时,嵌入了许多衣食住行方面的场景,让非遗与人们的生活离得更近。”李虹说,这也是景区除非遗项目之外,还设置了打铁、土家蜡染、铜器制作、制陶等各种场景的原因。
经过多年的打造,景区非遗魅力已经逐渐展现。李虹说:“通过文字介绍、器具实物布景、传承人现场展示等方式,同时在非遗歌舞类、技艺类项目中增加游客参与性及互动性,景区的人气逐年增加。”
来自武汉的游客胡莹莹在游览完景区后说:“三峡人家不仅有秀丽的风光,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个让人来了还想再来的地方。”
更让人备受鼓舞的是,2011年,三峡人家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授牌,这也正是其自然山水与地域文化巧妙结合使然。
景区在“旅游+非遗”蝶变的同时,也为周边村民就业及乡村发展贡献着力量。陈国义是夷陵区三斗坪镇石牌村村民,8年前,因眼睛受伤、妻子患癌等原因导致家庭贫困,后经村委会推荐来到景区,成为景区专司木工手艺的匠人,在这里工作,陈国义相当满意,因为不仅收入得到保障,还能就近照顾家庭。据统计,景区仅非遗项目就带动当地50余人就业。
此外,景区还与地方文化站合作,共同培养后备人才,进行市场开发。
“今后,我们还将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保护、传承好非遗文化这个‘富矿’,并以创新手段给非遗注入时代元素,使非遗与旅游更好的结合,为景区不断提档升级赋能。”李虹表示。
(责任编辑 孙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