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尽责、葆本色——访92岁退役军人郭山谷
对着永安中学,沿着右边新修的柏油路往里走,拐过几个狭长巷道,记者来到采访对象的家门口。拾级而上,在阳光照射下“光荣之家”的荣誉牌映入眼帘,树上挂着的无花果正傲然挺立,给古旧的院落增加几分青葱。院内自生青苔,户亭无陈杂,处处折射出军人的干练和整洁的生活气息。这座古朴的宅子里,住着两个老人——郭爷爷和他的老伴。
郭爷爷的老伴迎出来,赶忙倒茶水招待客人,立刻去房间喊郭爷爷,并拿出郭爷爷早年服兵役时,获得的纪念章和复员证等物件摆放在餐桌上,旁边的烤火桌上,摆放着发黄破旧的军大衣。
“快赶紧把袜子穿上,别冻着了!”在郭爷爷准备向记者讲述自己的故事时,他老伴递过来一双袜子,话语里流淌着满满的关爱。
鲐背之年高龄的他,说话铿锵有力,谈吐中,透着军人的庄重。郭爷爷家世代行医,祖辈成立了当时咸宁第一家私人医院——郭家医院,后捐献给国家。郭爷爷一直积极主动,服兵役期间,作为部队卫生员,他自告奋勇上前线治疗战场上的伤员。他参加过淮海、渡江等战役,在解放上海战役时,因在前线救治伤员,自己被子弹穿破头颅,子弹从额头到后脑勺穿过,血流不止,幸得战友医术高明,捡回一条命,至今伤疤可见。几经战场,腿上也是被子弹穿过留下了伤疤。
在部队期间,他荣立了5次三等功、8次四等功,服兵役回来后,因种种原因,到咸宁偏远乡镇——大幕乡桃花尖,在那里生活了8年多后,勤劳简朴的郭爷爷一家7口人又回到咸安城区,他儿子考上高中,读了大学,而今也是一位医务工作者。
“您儿子多久回来看您一次?”记者询问下,郭爷爷说:“一般一个月回来个一两次,他工作忙,这次疫情,他一直在加班,忙得不得了,两三个月没来了。我们虽然年龄大了,生活还能自理,能自己解决的,就不靠儿女,儿女也有自己的孩子要照顾……”在看到郭爷爷家捡回的饮料瓶袋子后,郭爷爷和老伴说,现在我们没退休工资,幸亏政府有补贴,供我们过日子,平时有医药开销,所以也省吃俭用,自己捡点纸盒和饮料瓶,补贴家用。
“90多岁,大半夜看到他们坐在宵夜摊边,一问才知道,是为了捡别人宵夜完准备丢的饮料瓶。”邻里街坊黄婆婆说道,两个老人挺可怜的。
“现在政策好,也有政府的人来慰问过我们,给了我们慰问金。”“现在国家对我们年纪大的人,一个月有几百块钱的补助。”“有什么事情,我们可以去退役军人事务局寻求帮助,他们服务态度也好,前几天我还去过,为了报销医药费的事情。”老人满怀感激地诉说着政府对他们的照顾。
拜访完后,想到两位老人相依相伴的场景,笔者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外公外婆,外公也是一名退役军人,和郭爷爷都有着军人的威严,也有着平常人的随和。他们为国家立过战功,国家感谢那些为新中国奋战过的每一个先辈,他们也懂得身为军人要尽职尽责,即使身为普通群众,也要永葆本色。而他们年老后,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是我们所希望的,也是我们坚信在这大好的时代一定能实现的。
来源:云上咸安报道(记者:施秀芳)
(责任编辑:许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