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抗“疫”前沿阵地上的大“兵”小“将”

在留观点采样
云上恩施报道(巴东通联记者 王鹏程)在巴东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场上,有这样一群人,面对人们避之不及的诡异病毒,他们却坚守在前沿阵地,游走在刀尖之上,与病毒零距离接触,上演最美“逆行”。
他们就是巴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样组成员。
2月23日,记者跟随成员田恒琼所在的采样分队前往第一现场,近距离了解了他们抗击病毒的点点滴滴。

田恒琼在路途中核对信息
采样“大兵”田恒琼
上午九点,成员田恒琼和高君坐上了采样车辆。今天她们要前往江北沿渡河、溪丘湾和官渡口镇采集和收取样本。
田恒琼,54岁,采样组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其他年轻组员都称呼她田嬢嬢。下半年就要退休的她,因为疫情,已经在岗位上连续工作了近一个月。
“专业人做专业事,所以在我们这里没有什么主动请缨,都是职责所在。”由于岗位的特殊性,田恒琼如是说。
2006年进入疾控中心的田恒琼,14年如一日,一直从事着艾滋病毒的采样送样工作,工作经验丰富且扎实。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她也是当仁不让,一个猛子就扎进了采集样本的激流中去。

相互配合穿上防护装备
上午十点半到达目的地。在沿渡河留观点楼梯间,两人迅速穿上防护装备,进入到隔离区。今天的采样由田恒琼负责,高君则与工作人员进行信息核对。
“来,嘴巴张开点,放松放松。”与疑似患者相聚不到50公分,田恒琼的呼吸让防护面罩上染满了白雾,双层防护手套也影响到她的触感,使她几乎无法看清和触摸采样部位。她只能一边告诉对象如何配合,一边抬起头用向下看的方式迅速进行咽拭子和鼻试子采样。
“其实整个过程时间并不长,但是必须要精准迅速,不然会影响到样本的精准性,同时如果对方咳嗽,自身也会有感染的风险。”田恒琼告诉记者。

进行鼻拭子采样
半小时后,留观点17个密切接触者和返乡人员的样本均已采集到位。在缓冲区脱下防护装备后,田恒琼的脸上,皱纹与勒痕交错纵横,让人一时间难以分辨。
为了尽快完成样本检测,两人顾不上休息,又急忙赶往卫生院收取已经采好的样本,然后马不停蹄地返回疾控中心。
“田嬢嬢,现在回去怕是没有午饭了哦,要不我们吃泡面吧。”
“等哈回去看嘛,这段时间吃泡面也吃好了呀。”
从官渡口镇拿到最后一批样本时已是下午2点。返程途中,高君和田恒琼商量着如何解决午饭问题。
回到单位,两人迅速将样本箱交到了组长向港手中。

向港在核对样本信息
采样“小将”向港
向港,23岁,2018年参加工作,临危受命成为采样组组长。
身为组长,他是采样组里唯一的男成员,也是队伍中最年轻的人。
“尖刀班”出身的他浑身充满着活力和干劲,组里的脏活累活他总是抢着干,争着干。
2月8日,他按照任务分配前往江南清太坪、水布垭和金果坪三个乡镇采样,同时为三个乡镇的医护人员进行采样培训。
这三个乡镇是距离县城最远的乡镇。最远的金果坪乡距离县城170公里,山多路窄,是采样工作中最难啃的骨头。
战线较长加上程序繁琐,结束巴东最远乡镇的“三连跳”,已是半夜12点多。
本着样本不过夜的原则,他披星戴月的又赶往野三关。第二天一早,在拿到野三关的采集样本后,他返回了疾控中心。
“9号中午到的单位,中午开会又说金果坪有疑似患者需要采样。”考虑到自己是组里唯一的男成员,屁股都没坐热的向港再次主动要求前往金果坪乡。
刚刚从官渡口镇采样回来的田恒琼心疼这个刚刚参加工作的孩子,也选择一同前去,为向港分忧解难。
“田嬢嬢年纪这么大了,又晕车,还主动要求去,这种责任心真的值得我一辈子尊敬学习。”向港说田恒琼是他工作的榜样。
拿到田恒琼和高君采回来的新鲜样本,向港迅速开始了信息核对工作。
信息核对是整个采样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采回来的样本和患者信息混淆了对不上号,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我们必须一个萝卜一个坑,挨个对上号了再进行检测。”成员高君告诉记者。
核对信息时采样人员不能离开。一旦出现信息对不上的情况,采样组必须立即再取样,确保信息严丝合缝。

简单的午饭
结束完核对工作已是下午三点多,将样本送进实验室后,向港拨通了厨房的电话。“阿姨,帮忙炒两份饭,田嬢嬢和高君采样才回来,中饭没吃。”
除了信息核对,协调12个乡镇卫生院和县城3家医院的采样、采样车辆的调配和组员的生活都是向港每天必须需要兼顾的事情。
“我最年轻,肯定要多出点力,而且我们配合得蛮好,到目前都没出现纰漏。”向港说。
截止到24日,采样组已累计完成全县1500多例样本采集工作,无一信息错误。
“顶在防疫战场的最前沿,他们确实很辛苦,但正因为有他们,50万巴东人民会觉得很幸福。”疾控中心主任向宏社感叹。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平时鲜为人知的大“兵”小“将”们,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疾控人的使命和担当。
来源:云上恩施
(责任编辑 吴松)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